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春夏秋冬》,2课时。
从技术和操作层面看,这些简简单单的字,还需要上课“识”吗?即使需要,用得着2课时吗?
我孤陋寡闻,印象中,好像没人问过这个问题。与之相对应,好像也没有人回答过这个问题,包括教材的研发者。
这不妥当。
教材的使用者,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否则就是盲目、盲从,即使做对了,也是误打误撞。
研发者同样要有问题意识。有时候做了,未必想清楚、想周全。做的全部理由,是做之后才逐步明了的;有时候,决定做的时候,理直气壮,做了才发现事与愿违。所以教材需要实验,也需要修订。
思考这些问题,并不是“钻牛角尖”。这些早就识得的字,明晃晃地站在那里,需要2课时,我们应该问一下为什么。
在需要思考的地方思考,是正道。
深度思考,适度解读,也是正道。
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一般都已经有了至少三年的“学习”,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春夏秋冬》里面的字,笔画不多,幼儿园基本上都学过,一(上)都接触过,还有配图可供参考,而且字代表的物体都“见”过——一(下)的学生,有几个没见过“风雨霜雪”“鸟鱼林池”?
既然如此,为什么到小学还要“再学”一次?
我理解,理由至少有三。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不同。一个重要标志是,幼儿园没有统一的教材,课堂内容由各幼儿园自己选择、决定。小学从一年级起,必须使用经过国家审定的教材。
幼儿园识字与小学识字目的不同。进小学之前的识,随意性大,趣味性强,目的是“认”,是为上小学做准备。小学识字有系统、成体系,目的是“识”,是为学语文做准备。
“认”与“识”的含义不同。从顺序来说,“认”先“识”后;从程度来说,“认”浅“识”深。
因此,小学起始阶段的识字,不是“再识”,而是“重识”。幼儿园的学习经验,为刚踏进小学的学生提供了顺利过渡。识已识之字,让学生有亲切感;在识已识之字过程中,学到未知的内容,让学生有新鲜感;很快识得一字,让学生有成就感。
有老师对我说,《春夏秋冬》就简单的几个字,哪里需要2课时啊?要命了!
我听过几位老师的课。
第一课时,基本上中规中矩,读读写写。
第二课时,先启发学生无限遐想。春天里踏青、祭祖,百花盛开;夏天电闪雷鸣,洪涝灾害,农民伯伯很辛苦;秋天秋游,水果很多,吃月饼;冬天结冰,穿羽绒服,环卫工人很辛苦,迎新年。再引导学生无限责任。不是有青草、红花吗?那就要热爱大自然;不是有游鱼、飞鸟吗?那就要爱护小动物、保护环境。
两个课时,被填得满满当当。第一课时,气氛沉闷,但紧接着的第二节课高潮迭起,老师非常激动,学生异常兴奋。
这是好课吗?我以为不是。
第一单元是识字。《春夏秋冬》2课时,唯一的任务是识字。但上面的课,第一课时是识字,第二课时是“关于”识字。第二课时重在“关于”,就散了,就“扯”了。
识字的关键是“识”字,不是“组词”,也不是“造句”,更不是“写话”。课文中,“春”组成“春风”,目的是识“春”,并由此识“吹”,以及“青草”“红花”;有图,但看图不是“说话”,而是“识字”。
就像一(上)的《天地人》,唯一的重点是识“天地人、你我他”,而不是要说“天”空辽阔、大“地”无边、站着一个大写的“人”,也不是说“你我他”是好朋友,彼此团结,热爱和平。
为什么会出现“关于”的情况?
我以为,是老师对“简单”没办法。2课时,要了亲命。
我们平时都希望简单,不希望复杂,但是,上课恰恰不怕复杂,恐惧简单。
其实,简单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怎么应对简单。面对简单,首先要清楚这是一年级,不是二年级、三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觉得简单,一年级未必。什么年级上什么课,把一年级的课,上成二年级、三年级的,就把一年级的“简单”简单化了。其次要扎根文本。比如:春——春风——春风吹;青草——池草青;游鱼——(游)鱼出水。这是有规律的。摸到、摸准了规律,还简单吗?
更何况,识字的基本做法,就是读读写写。在读中正字正音;在写中注意偏旁结构。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规规矩矩读一遍、安安静静写一遍,也是需要不少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