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字谜》是两个字谜。第一个猜“秋”。
“言” 来 互 相 尊 重,
“心” 至 令 人 感 动,
“日” 出 万 里 无 云,
“水” 到 纯 净 透 明。
这是《猜字谜(二)》,猜“青”。
无论(一)(二),看上去都不难。但是,看上去都不难的“识字”,安排了3课时。
还是说我听的那几节课。
这几节课,有一个共同点:都注重“读”,舍得在朗读上花时间。
读法五花八门:
齐声读;
赛读;
分读——分男女生、分左右、分小组、分单双号,甚至分属相读;
“开火车读”——一列同学按顺序一个个地读,第一个是“火车头”……
有一节课。老师双手下压,课堂瞬间静默。然后,老师手指突然一点,被点到的同学立刻“左边绿”。“绿”还在嘴里,这位同学手指突然一点,被点到的同学马上“右边红”。“红”说出口的同时,这位同学的手指已经点出。惊心动魄,接二连三。
有一节课。老师一声令下,集体立即蹲下。老师喊“言”,第一组突然弹起,背“‘言’来互相尊重”,背完即蹲下;老师喊“心”,第二组突然弹起,背“‘心’至令人感动”,背完即蹲下;老师喊“日”,第三组突然弹起,背“‘日’出万里无云”,背完即蹲下;老师喊“水”,第四组突然弹起,背“‘水’到纯净透明”,背完即蹲下。刚才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再来一遍。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老师调度有方,学生训练有素。课堂书声朗朗,一浪高过一浪。直到听课者发出掌声、笑声,老师才见好就收,学生也感受到了鼓舞,差一点就要“再来一个”。
听课老师们的眼睛明亮了。
听课很轻松,只是评课很麻烦,很多时候说不好不妥,说好又不甘。正因为评课很麻烦,所以听课也就成了一件很不轻松的事。从头至尾,神经绷紧,寻找可评的点。这时候,课堂上哪怕出现一丝涟漪,听课者也要幻化成一道波澜,评课时一个巨浪滔天。
果然,最后评课的难点、重点、焦点、亮点,都集中到朗读上,更确切地说,集中到背诵的动作上。“主体”“融合”“协调”“素养”“赋能”等好词好句,鱼贯而出。
这不好吧?
首先,课堂的时间是要合理分配的。课堂朗读课文,本不需要耗时这么长,时间耽搁在各种花样上了——煮胡萝卜吃,切块、切片均可,却偏偏要雕成一朵朵胡萝卜花,中看不中吃,还浪费了许多胡萝卜。一节课,40分钟是恒定的。在某一个环节花时间过多,一定是把其他应该有的时间挤少了。
其次,课堂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每半分钟都要值得。课前学生彩排过,课堂上花的时间应该比正常需要的时间少。彩排后到课堂上来,只是表演,不是当堂练习。把表演伪装成练习,把滚瓜烂熟假装成从不会到会,没有任何参考、借鉴的价值。
再次,课堂还是应该端庄一些。那些眼花缭乱的神操作,与《猜字谜》没有丝毫联系——仰卧起坐或者击鼓传花,岂不是更有表演效果?
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是对授课者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授课质量的基本保证,马虎不得,任性不得。
事实上,我们研究来研究去,好像已经广阔和深入了,但还真的没有认真、系统研究过一些基础事项。这就像企图成为武林高手的人,把秘籍找来,都演习了一遍,却没有学怎么蹲马步。
比如,课堂朗读需要多少时间。
当然,课文不同,课时不同,老师的专长、教学能力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朗读的时间也不应该相同。但是,“这一篇”的朗读,在规定课时里所占用的时间,应该要有合适的比例。
不是读时越长越好,不是读法越花哨越好;不是课时多就多读几遍,不是课文短就多读几遍。难的,读的遍数再多,也还是难;易的,不需要多读,也易。长的,读一遍差不多要下课了;短的,也许读一遍就能掌握。
因此,何时读、何处读、怎么读,都应该要有妥善的设计。
可以不精确,也不能机械切割,但大体要有数。
课后,老师们悄悄和我交底:不读,3课时怎么搞?
我问,一开始导入绕大圈子介绍谜语,中间让学生假模假样交流,最后让学生煞有介事创作谜语,也是因为时间充裕?
“呵呵呵呵……”老师们笑。然后,有老师反问,又像是自言自语:“不这样,又能怎样呢?”
课时就这样被“朗读”浪费了,课堂效果就这样被“朗读”糟蹋了。
但这是朗读的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