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天地
您现在位于:
祁智 | 《猜字谜》怎么上?
2022-04-11 10:04:24 凤凰大语文 祁智

《猜字谜》怎么上? 

| 祁智


《猜字谜》两个字谜、3课时。

 

一节课,或者一篇课文,应该怎么上,没有完全令人信服的结论。否则,就用不着“同课异构”,也不会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

 

但是,“上”的一些基本要求还是有的。

 

我有四点不赞成。

 

第一点,我不赞成“导入”。

 

天底下的人都知道你要上《猜字谜》,何必绕个大圈子过来?

 

很多老师,从来没有想过、也没有弄明白过为什么要“导入”。

 

从教学思考与备课教案的完整性来说,“导入”是必须的;如果学生真的不知道上什么课文,“导入”也是可以的。但示范课、展示课、按课文顺序下来的日常课,尤其是已经彩排过至少一遍的课,早就“入”了,还“导”什么?

 

第二点,我不赞成一律出字牌。

 

上课需要板书。一节课下来,如果有布局得体的板书,既说明教师备课充分、生成自然,也便于学生记录、理解。简约、科学、悦目的板书,永远是语文和语文课魅力的组成部分。

 

有老师说,“我”写字不好看。“三字”是教师的基本功,“字不好看”不应该。但即使字不好看,也必须书写,认真写就行。低段学生,就是从老师一笔一划的演示中,最初知道字的笔顺、结构,知道书写的规矩、效果。挂出来的字牌,字好看,却是“死”的。

 

有老师说,“我”为了节约时间。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该花的时间,必须要花。教材研发者设计课时,一定是把书写的时间考虑进去的。

 

第三点,我不赞成小组合作探究。

 

你相信一(下)的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瞬间能交流出所以然吗?何况,谁都明白他们早就知道了谜底,还交流什么呢?

 

第四点,我不赞成创作谜语。

 

创作一个谜语,相当有难度。你相信一(下)的学生,能当堂创作出像样的谜语?

 

这不是不鼓励学生创造,也不是不相信学生的创造力。

 

如果让学生把“在家”制作的谜语带到课堂,那是鼓励学生弄虚作假;如果为学生创作的“幼稚”的谜语鼓掌,比如“张开来,里面都是牙(猜‘嘴’)”“两个洞,里面都是屎(猜‘鼻孔’)”,那是在亵渎学生的天真。

 

那么,3课时究竟讲什么?

 

第一,朗读。

 

一节语文课,读书时间太长是可怕的,但没有读书声也是不可想象的。朗读应该有,只是要掌握时间。

 

我听的几节课,都是先朗读,再解决生字。我以为,如果一定要解决生字,顺序应该颠倒。从认知上说,不解决生字,怎么朗读?从节奏上说,解决生字相对“静”,朗读相对“动”,由静到动,是顺势。课堂应该顺势而为,逐步走向高潮的。

 

而且,我以为,生字大可不必专门解决,文后要求“认识”12个字、“会写”7个字,学生都不难做到,完全可以随堂、随文进行。

 

第二,识字。

 

《猜字谜》是“识字”,不是“课文”,重点和难点都在“识”。

 

《猜字谜(一)》,由猜“秋”识象形字、会意字。介绍象形字、会意字,一个字足以。这是象形字和会意字的特点所决定的。

 

《猜字谜(二)》,由猜“青”识形声字。而且,除了猜“青”,还猜了“请”“情”“晴”“清”。介绍形声字,必须多字,即“声”不变,“形”多变。这是形声字的规律所决定的。

 

第三,比较。

 

“言” 来 互 相 尊 重,

“心” 至 令 人 感 动,

“日” 出 万 里 无 云,

“水” 到 纯 净 透 明。

 

“言”“心”“日”“水”的后面,跟“来”“至”“出”“到”四个字。至少“至”与“到”是一个意思,为什么不统一用“至”或者“到”?甚至“来”与“出”换成“至”与“到”,或者“至”与“到”换成“来”与“出”,似乎也未尝不可,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不这样做就对了。一字多意,或者多字一意,这是汉字的特点,也是汉字的魅力。

 

我听的几节课,没有老师讲到这一点,专家评课时也没有提到这一点。我以为,这一点必须说,当然可以浅说,但不能不说。

 

事实上,上课老师和评课专家不说,是没有注意到。这是不行的。教材上的每一个字,甚至标点,都必须“吃透”。

 

第四,单元。

 

《猜字谜》是一(下)第一单元专项识字的第四篇课文,前面是《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猜字谜》既是独立的一篇,也是单元的有机组合。老师上课,不能只有篇,没有单元。四篇课文组成单元,都是“识字”,如诗如歌,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韵律美妙、朗朗上口。

 

不仅如此,教完、学完《猜字谜》,还应该回顾前三篇,观照整个单元,并且与一(上)的两个专项识字单元相呼应。如有可能,还要与将来的两个专项识字单元相勾连。

 

如此3课时,满满当当,并且错落有致、疏密相间。



QQ截图20220411100313(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