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孩子缺乏专注力让家长很头疼。写作业不到十分钟就开始玩文具盒、发呆走神;上课时小动作特别多,还老爱讲话;看书时只要窗外有声音,就要跑去看看;看电视也是一刻不停地换台;家长再三嘱咐的事情,他从来不往心里去;经常丢三落四,考试粗心大意……即使我们时刻提醒他,他就是记不住、做不到,心不在焉的样子让我既愤怒又心疼。有时候,我们迫不得已打骂他一顿,他会专注一两个小时,可过后又恢复原样。请问,专注力是天生的吗?该如何增强孩子的专注力?
回信:
专注力是天生的,但是专注力也要靠后天培养。
很多教育专家都说,孩子从小就有专注力,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会遭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他在专注玩耍时经常被家长打断、阻止;他在自由画画时,家长却要求应该这样画,要画什么;他在用心穿鞋,却被嫌弃穿得不好,穿得太慢;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沉迷其中,对其他事情提不起兴趣……不过,很多实践也证明专注力是可以重新培养的,一些专门训练专注力的小游戏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那么为何说专注力不可或缺呢?希望以下对专注力的解读对您有帮助。
什么是专注力?
专注力是一个持续且坚持自控的状态,指精神或心理的积极状态。专注力是专心投入做一件事情的能力,对于一个人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以专注力控制自身并发挥作用的人,显然做得要比其他人卓越。比如庖丁解牛。庖丁分解牛只时,他注目凝神、气运丹田,运足气力挥舞牛刀,动刀解牛的动作轻快灵巧,过程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不一会儿整只牛就解体了。庖丁解牛不仅在于他的熟练技术,更在于他的专注力,正如他所说,他不是用手和眼睛去解牛,而是用心灵去解牛。
我们人类的大脑是个“单核处理器”,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如果一边开车一边做别的事情就很危险。我们吃饭的时候,就要一心吃饭,学习时就要认真学习,把注意力放到当下所做的事情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每件事。正如《尚书》所言:“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我国的大数学家陈景润有一次一边走路一边思考数学问题,不知不觉和什么撞上了,他连声说对不起,却没有听到对方的反应,抬头一看,原来是一棵大树。大数学家怎么会发生这样的笑话?因为他太专注了,以至于对其他事情一点都没有在意。
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作为家长,除了要避免做一些损伤孩子专注力的事,还要有意识地去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孩子在每个年龄段的专注力存在差异:6-10岁的孩子,他的专注时间大约是11-25分钟;11-12岁的孩子是25-45分钟;12岁以上的孩子,则可以达到45分钟以上。尤其是12岁以后,孩子的专注力会明显通过自身的意志力而表现出来,家长可以适当训练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比如让孩子打球、跳舞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专注力。
在心理专业领域,人们更喜欢把专注的状态称之为“心流”。具体来说,“心流”是指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时,你可能会进入的一种状态。其特征是你做这件事的时候会忘记自己,忘记时间的流逝,你能体察到所有相关的信息,不管事情多复杂你都毫不费力,而且有强烈的愉悦感。比如,你是否曾经钻研一道难题,没有听到闹钟已经响了多遍?你是否埋头读一部小说,再抬头时发现天已经黑了?你是否凭借多日的苦学苦练,能挥洒自如地解开一道高难度的习题……如果你有这些类似的体验,就说明你体验过“心流”。
“心流”一词的提出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调查发现,优秀人士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经历过“心流”。在日常生活中,攀岩、写诗、下棋、唱歌这些活动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心流”。所以,家长对孩子当下的兴趣、所做的事情和感受要留心和重视,给孩子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让他们去扩充自我的兴趣和活动,这些都可以训练他们的专注力。
南京家教头条:025-84687058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