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些变化引起了我们的生活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折射到孩子们身上,他们的身心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笔者特别关注的是义务教育阶段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早熟和早恋现象,并对此进行探讨。
基于整个社会环境改变的原因,男女生出现早恋的现象较之以前提前了,以前在初高中才出现的早恋已经开始出现在了小学高年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予以研究解决。首先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的心理机制。
一、小学高年级早恋的类型大致分为:
1.爱慕型。此类占比最大,且能细分为三个亚型:(1)仪表型。这类早恋是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也是最常见,但最难以持续和稳定的。学校中总有英俊的男生和漂亮的女生备受异性追崇,就是含有这个因素。(2)专长型。这是由于爱慕对方的某项自己崇尚的能力或专长而产生的早恋。这类早恋常常是女孩采取主动。(3)品性型。这类早恋是由于爱慕对方的某些自己崇尚的品性而产生的早恋,这相比而言维持得比较持久。
2.好奇型。这是因为对异性留有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性意识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会产生对异性身体、生活、心理和对自己态度的好奇,这是青春期青少年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容易产生性冲动,从而对异性保持一种敏感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而结交异性朋友。
3.模仿型。模仿社会上、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中的行为而产生的早恋现象。这种情况出现的比例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严重。
4.从众型。迫于周围同龄人的压力产生的早恋现象。例如本来不存在的恋爱关系,可能被周围的人杜撰出来,即“谣言”或者“绯闻”。在这样的环境下,迫于舆论的压力,很容易对其产生爱慕之心。
5.愉悦型。青春期男女之间作为同学甚至同桌,由于较多地交流和信息传递,会对对方产生更为细致和透彻的理解,在这种状况下容易产生早恋。这也是“同班恋”甚至“同桌恋”的重要原因。
6.补偿型。一些青少年由于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自尊遭到损害,为达到发泄目的,往往会找异性交往,在其中忘掉痛苦,以谋求补偿。这类早恋融入了真实的感情,容易发展深化。
7.逆反型。由于社会意识和舆论的因素,青少年的两性交往常会受到家长、老师的不恰当干预,容易诱发其“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的心理。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本来正常恰当的异性交往可能迅速向早恋发展。
8.病理型。营养过剩和食物中含有的性激素的作用或各种特殊生理疾病、家庭遗传等因素,造成青少年心理早熟,甚至是性变态心理。这是诱发青少年早恋的主要客观因素。
二、针对以上原因出现的早恋现象,班主任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
1.了解学生出现早恋的原因,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家校双方共同采用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进行干预
上述早恋心理机制除了从众型和愉悦型与家庭氛围关系较远之外,其他类型都和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沟通可以及时有效干预孩子早恋,避免学生学业受到影响,甚至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家庭教育不当的情况占比很大,如粗暴型的家庭容易使子女产生叛逆心理,苛求型的家庭使孩子承受的压力过大;溺爱型的家庭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追求享受,目中无人的恶习;这几种家庭教育不当的类型都会给教育孩子带来来极大不良的影响,导致他们离家出走,或做出“偏激”行为缺乏家人的关心,如单亲、再婚家庭,或父母方甚至双方在外地工作,或本人素质差,或家庭不和等原因,家长极少关心孩子的成长,使他们们产生孤独、失落情绪,把精神寄托在家庭成员以外,沉迷于“早恋”之中。针对这些,和家长冷静分析孩子产生早恋原因,有的放矢进行干预,保证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2.利用学校大环境的有利条件干预孩子心理发展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小学高年级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喜爱活动,精力充沛。学校应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设法把小学高年级的关注中心和充沛的精力集中到学习和集体活动中去,有意识地转移对异性的过分关注。充实学生课余生活,多关心点国家大事,多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放到集体当中去交更多的朋友,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加强体育锻炼,健壮体魄,锻炼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
3.以榜样为力量,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让学生具有分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说我们不能回避传媒的冲击,但可以组织学生对热门话题进行讨论或组织辩论赛,净化小学生成长的环境,杜绝不健康书刊流入学校。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孩子树立正向、充满社会责任感的榜样形象,对青少年心理形成冲击,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此目标而奋斗。比如:学习戍边英雄为国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林俊德院士为国奋斗到最后一秒的感人事迹,当代青年积极奋斗,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事例。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学习党史非常有必要,因为党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为祖国为信仰流血牺牲的辉煌历史,无数为祖国献身的英雄人物为我们留下的宝贵历史,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进行教育,必要且作用巨大。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其年龄特点,更多的是外部环境带来的影响,分析原因,施策精准,防患于未然,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都要一起努力,给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