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简报
您现在位于:
校外教育篇 | 当前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2022-04-12 15:12:18 《2021年南京市关工委工作调研成果汇编》

当前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市关工委科教组


我市现有校外教育辅导站(点)1936 个。其中辅导总站11个,中心辅导站102个,辅导站1059个,辅导点 764 个。形成了区里有总站、街道有中心站,社区(村)有辅导站,部分自然村和小区有辅导点的校外教育网络,社区(村)辅导站普及率一直保持在 95% 以上。我市从教育附加费中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辅导站建设,在辅导站普遍建立电子阅览室等多项措施在全省率先实施并处于领先水平。多年来,全市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依托这个“关工委主抓主办”的公益性阵地,组织青少年深入开展党史国史、法治、中华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科技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兴趣拓展等,活动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得到广大青少年和家长的欢迎和赞扬。以 2020 年为例,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是,全市校外教育辅导站组织开展的青少年各项活动仍然达到 19290 多场次,参与青少年 67.73 万多人。在“五老”组织带领下,千站万人“三走进、三寻访”,即走进纪念场馆、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寻访家乡巨变、寻访爱国故事、寻访时代英模,充实和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校外生活,也使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和感染。我市在校外教育辅导站建立科技小阵地,组织开展《智慧南京·我的科技梦》——社区青少年科技“四个一”作品竞赛、电子阅览室青少年电子报竞赛以及辅导站优秀活动项目、优秀活动品牌的“双优”活动视频征集和推广等已经成为我市关工委工作的特色品牌,得到省关工委的赞誉。

 

遍布全市城郊的校外教育辅导站是关工委工作落到基层、落到社区的主要阵地,是广大“五老”关爱后代、发光发热的大舞台,也是学校校外活动和课后服务的重要渠道和场所。它惠及百姓,给广大家庭,尤其是困难家庭解决孩子离校后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提供了良好服务,得到了基层群众的肯定和支持,为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形势发展,当前校外教育辅导站也面临许多挑战。突出的问题:一是孩子到站率不高。这种状况在部分城区尤为突出。受教育环境影响,多数家长把关注目光聚焦在成绩和升学上,放学后绝大多数孩子奔波于各种有偿家教或校外培训机构的课业辅导,对辅导站开展的思德、法治、科技教育活动或不感兴趣、或无遐顾及。在部分城区,中小学生到站活动的人数不足应到人数的 1/3。二是一些站活动不经常。全市辅导站开展活动情况成橄榄型。每周都有活动、全年活动在 60 次以上的只占 20% 左右,10% 左右的辅导站除了暑假组织几场活动,平时基本闲置。三是主旋律教育感染力不强。有些教育课程不够精细,手段比较陈旧,活动缺乏特色,缺乏感染力、吸引力。四是“校站结合”常态化机制难以落实。社区希望学校派出在职教师到站担任辅导员,但往往是“一厢情愿”。虽然全市建立校站联系制度的辅导站有 1080 个,但真正实现校站挂钩、教师进站成为常态的比例仍较低,全年进站教师只有 3000 人左右。五是“五老”辅导员队伍急需充实,素质有待提升。“五老”人数逐年下降,登记在册人数 8226 人,且普遍年龄偏大,平均年龄 70岁左右,他们的思想素质很好,但是观念、知识、文化结构需要与时俱进,以减少与孩子们沟通的障碍。六是经费保障运行难。进站教师和“五老”交通费、误餐补贴发放手续繁琐,不能及时落实。随着经济发展,适度增加辅导站活动经费的机制尚未形成。

 

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关注的焦点。最近,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大政策举措。深入治理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大大压缩了有偿校外培训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校外辅导站开展活动、增加人气的良机。学生放学后,学校组织课后服务又对辅导站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新形势、新特点,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和运作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全面提升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和作用。

 

一、整合资源,创建优质校外教育阵地。校外教育辅导站能不能真正增强吸引力,最根本的还是要提升辅导站的办站质量和教育水平,创建“组织领导有力、装备设施良好、辅导队伍稳定、管理制度健全、活动常态有效”的优质校外教育阵地。根据中央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新精神、新形势以及我市部分区的试点经验,校外教育辅导站在高起点上要有更大发展,必须融入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把辅导站工作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党委、政府支持下,整合资源、共享共用,才能把辅导站“组织、功能、队伍、制度”四项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化解辅导站建设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各级关工委应充分认识校外辅导站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工作平台,办好辅导站也是文明实践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者相通相融、互为促进。今年我市办暑托班,短短一周,各级关工委拿出了358个辅导站用于暑托班,“五老”志愿者 775 人配合文明实践站,参与、支持暑托班活动,得到市文明办、教育局的好评就是例证。

 

二、寓教于乐,增强思德教育的感染力。牢牢把握辅导站立德树人的政治方向,这是关工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所在。思想品德教育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从课程设计、活动策划等环节入手,探索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实现形式和路径,增强感染力、吸引力。适当增加趣味性、体验式活动,避免成人化、概念化。倡导老少互动、老少同乐,提高孩子参与的兴趣,使孩子受教育、得实惠。

 

三、找准定位,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校外教育辅导站的工作定位就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深入贯彻“双减”政策,坚持健康、快乐,不增加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程负担,不搞学科类培训,不重复学校的课程,而是为孩子成长成才找缺项、补短板,尤其要加强劳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辅导站工作要力戒形式主义,把握正确的评估导向,把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评价标准,而不是把评优得奖作为辅导站工作好坏的唯一依据。

 

四、改善结构,加强“五老”辅导员队伍建设。“五老”是辅导站工作的基本力量,针对年龄偏大、文化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大力动员近几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相对低龄的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走出家庭奉献社会,发光发热。推广六合区聘请退休教师进站担任辅导员的经验,对离岗的退休老师同时颁发辅导员聘书,建立一支稳定的工作队伍。针对“五老”的弱项和短板,通过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更新观念,提高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政府购买服务为辅导站引进了新的辅导力量,各级关工委应主动衔接,加强指导,筛选适合青少年的服务项目,列入辅导站活动课程。

 

五、完善机制,扎实推进“校站结合”。继续积极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配合,落实“关工委主责、教育部门主力”的有关精神,健全在职教师进站担任辅导员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总结推广高淳区等地的做法,在校站挂钩、教师选聘、进村包站、课程设计、教学考评、总结表彰等环节落实落细。把在职教师在辅导站工作的课时与校内课时一视同仁,计入绩效考核,进一步调动在职教师到辅导站担任辅导员的积极性。根据学校课后服务的新情况、新要求,区关工委与教育局共商参与课后服务的举措,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有资质的老教师到校内,帮助学校课后服务,为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作出新贡献。

 

六、加大投入,确保辅导站经费适度增长。校外教育辅导站服务基层,造福百姓,各级财政应继续列入公共预算,根据辅导站发展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多渠道解决辅导站建设的经费,建议市文明办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每年暑托班的工作经费中安排一定经费用于辅导站工作;建议市教育、市财政部门将每年从教育附加费中安排用于校外辅导站的经费作适当提高。各区也要加大投入,逐步建成一批优质校外教育阵地。在职老师进站工作的交通费、误餐费补贴,“五老”工作补贴,要减化手续,及时发放,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