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日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全方位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做好相关工作。六合区关工委早在 2014 年就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在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关爱、培育健康身心、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社会、学校、家庭协作“护苗”的新路子。
一、农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一)父母外出务工,一些孩子失管失教,助长叛逆心理。六合区在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多,全区现有留守儿童4568 人,其中父母单出务工的占60%,父母双出务工的占39.5%。这些孩子家庭教育主体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少部分是他们的亲戚。老年人对孙辈过于溺爱,舍不得严加管教,加上文化程度偏低,辅导不了孩子学业,学习上只能放任自流。这些孩子大多学习自觉性较差,作息时间混乱,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厌学逃学时有发生,有的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甚至混迹于社会,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些孩子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监管,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自控力不强、心神不安、冲动任性等状态。
(二)离异家庭增多,一些孩子失宠失爱,滋生自卑心理。在瓜埠镇,区关工委对中小学生家庭情况做了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因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或者因住宅拆迁补偿利益驱动“假离婚”的数量急剧攀升。目前,瓜埠镇初级中学在校生299名,其中有200名学生父母离异;瓜埠镇中心小学在校生678名,有1/5的学生父母离异。这些孩子要么在残缺的家庭里生活,要么在父亲或者母亲重组的家庭里生活,再也找不到父疼母爱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在校不愿意说话,很少与同学老师交流;在家就躲到自己的房间,不愿意出门参加社会活动。他们思想上缺少关爱、情感上缺少呵护、心理上缺少沟通,渐渐形成了自闭自卑的心理,表现出懦弱胆小、不太合群、拘谨沉默、忧郁压抑等状态。
(三)社会转型发展,产生新型留守儿童,孕育逆主流心理。传统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主要是指老家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在家的现象。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和户籍制度的放开,六合因适中的消费水平,成为周边地区农村人口转移进城的首选之地,来自滁州、天长、仪征等地的居民到六合买房落户的人数激增,孩子随父母举家搬迁。这些孩子家庭并不贫穷,但很多“暴发户”类型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教育理念的缺失相当严重。有的父母早出晚归只顾挣钱,早晨离家孩子未醒,晚上到家孩子已睡,很少有时间与孩子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有的父母在外创业,本身心理压力就很大,自己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回家看到孩子成绩不满意,就冲着孩子撒气;有的父母存在用金钱弥补愧疚的心态,认为自己多挣点钱,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这些孩子在陌生城市里成了新型“孤儿”,他们眼睛里只看到社会转型期、变革期出现的阴暗面,心灵里负能量的东西慢慢集聚,仇官仇富仇警,心理失衡。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孩子牢骚怪话多,报复心理强,极少数甚至加入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组织,走上不归路。
二、儿童青少年心理关爱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是积极转变认知,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关爱工作全面纳入关工委工作体系。长期以来,我们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不到位,把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问题、教育问题、管理问题等,没有真正从事物发展的内因中探寻规律。在关工委工作领域中,对这方面重视不足、强调不够、措施不多。我们捐资助学也好,解难帮困也好,更多的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帮扶关爱。随着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因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了一系列极端事件后,我们不得不反思工作指导、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实施“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抓起,实质上是关爱“臂膀”延伸,服务“关口”前移,可以有效解决包括未成年人保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要深入贯彻中办国办《意见》精神:“对困境青少年的帮扶要从物质层面更多地深入到精神层面,在生活上关爱的同时更加注重从思想上关心、情感上关怀、心理上疏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要坚持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关爱、心理服务工作,全方位多渠道纳入关工委工作体系:纳入主题教育宣讲,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都要讲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普及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纳入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及时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治;纳入企业关工委建设,督促指导青年职工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切实履行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承担的主体责任;纳入“三扶两创”工作,积极鼓励优秀青年返乡创业,优先帮助困难家庭脱贫致富,从源头上减少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纳入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教育内容,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开展法治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参加生产劳动等,在实践体验和团队协作中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精神风貌。
二是坚持综合治理,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协作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工作机制。儿童青少年从性格扭曲到不良心理倾向,到严重心理疾患,到极端暴力行径,是渐进演化的过程,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的工作方针,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纠治。
学校发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作用。这方面,龙池中心小学采取“四必”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该校在校生3100余人,是六合区最大的一所小学。近年来,他们采取“5+2+1”工作模式,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延长1个小时开展“四必”活动:即用5-10分钟“必说”,让孩子们在班级里演说、在校园广播里演说、在大操场上演说,说心里话、说感兴趣的话,孩子们通过大胆地沟通交流,有效避免自闭症;用15-30分钟时间“必读”,读自己喜欢的书,读壮怀励志的书,让孩子们接受文化熏陶、人格塑造;用10-15分钟“必做”,做手工、做航模、做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在动手动脑中培养专注毅力和吃苦精神;用20-30分钟“必练”,练体能,练耐力,练团结协作,增强孩子们集体荣誉感和向心凝聚力。“四必”活动对于早期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目前,“陶老师工作站”在全市 12 个区设立了分站,六合分站的一批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网上心理疏导等服务,及时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答疑解惑。这算是开了个好头,一定要用起来,出效果,出案例,出经验。充分发挥基层公安派出所“五老”关爱团作用。春节期间,针对父母在外地回不来的实际,龙池派出所利用公安视频系统,让孩子们与远在外乡的父母视频连线,给孩子们送上心灵的慰藉。有些家长把自身在外打工的经历告诉孩子,勉励孩子自立自强、发奋读书,收到“双赢”的教育效果。
三是聚焦精准服务,切实把心理关爱和心理疏导工作做到儿童青少年的心坎上。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行动既要全员参与、群防群治,也要针对个体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六合区各级关工委深入社区、家庭开展调查,摸清留守儿童家庭状况、生存状况、学习状况、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等方面的情况,对情绪低落、身体不适、成绩下滑、违反校规的学生做到“四必访”,在此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为针对性做好工作奠定基础。瓜埠镇派出所关爱工作站从不同类型家庭潜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隐患出发,分类开展爱心助学、爱心助业、爱心助困、爱心助残、爱心助医活动,千方百计让辖区内留守儿童不失学、不失管、不失亲、不失爱、不失志。对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马鞍街道关工委组建“爱心妈妈”团队,这个团队由街道机关的女同志组成,她们用女性特有的细心温柔,呵护着离异、丧母家庭子女脆弱的心灵,弥补了孩子们童年的母爱。龙池派出所关爱工作站针对一些父母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缺失,不会教育管理孩子的实际,积极开展家庭教育辅导,疫情期间编写了《防疫也要“防抑”的办法》《宅家学生如何防止沉迷网络游戏》等指导性课件文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六合区关工委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围绕不同症状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救治,总结形成了心灵沟通法、兴趣转移法、实践锻炼法、朋友感染法、表扬鼓励法、榜样示范法等10余种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