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简报
您现在位于:
立德树人篇 | 开展“德法同行”主题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2-04-20 11:30:36 《2021年南京市关工委工作调研成果汇编》

近年来,鼓楼区关工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思想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的路径,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基本情况

2015 年,区关工委在全市率先创立青少年“立德树人大讲堂”,每个街道设分讲堂,每个社区建课堂,持续开展“百场万人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2017 年被市委宣传部表彰为全市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创新十佳案例”,2019 年被市关工委评为“德法同行”主题教育十大品牌。2020 年,在吸收借鉴雨花经验基础上,集聚鼓楼优质资源,在区街组建“少年法学院”。至此,“立德树人大讲堂”和“少年法学院”两个平台均已建成,为开展“德法同行”主题教育奠定了基础。同年底,市关工委在我区召开了“德法同行”主题教育推进会,向全市推广“两个平台、两支队伍、三个走进”的经验做法。

 

二、存在问题

一是德法教育深度融合不够。“立德树人大讲堂”和“少年法学院”两个平台基本保持独立运转,“德法同行”主题教育存在“各敲各的鼓”“各唱各的调”的现象,德育教育中缺乏法治精神,法治教育中缺乏道德涵养,影响主题教育质量。

二是主题教育方式创新不够。虽然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德法教育开展比较活跃,但是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教育手段运用较少,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教学方法运用不多,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不强。

三是“两团”队伍教学能力不够。目前,“两团”队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完全适应青少年的需求。“两团”成员聘任、培养、激励等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

 

三、对策思路

一是强化目标导向,推动“德法同行”主题教育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他强调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道德与法治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推进新时代“德法同行”主题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目标导向。我们以“立德树人大讲堂”和“少年法学院”融合建设为抓手,探索创建“德法同行大讲堂”,实现一体化运作,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广大青少年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和守法守纪底线。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德法同行”主题教育工作合力。每年把“德法同行”主题教育作为向区委常委会汇报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听取区委对“立德树人”工作的指示要求,积极争取区委的重视支持。建立健全关工委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区文明办、政法委、教育局、老干部局等部门的横向沟通,联合下发主题教育 1 号文件,明确任务分工,为开展“德法同行”主题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强化基层主体作用,压实街道党工委统抓区青少年道德与法治建设的责任,整合工青妇、司法所、派出所等基层组织力量,形成广泛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配齐配强中小学生德育副校长、法治副校长,发挥退教协、家委会等群众团体作用,营造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

三是强化制度支撑,确保“德法同行”主题教育落到实处。用制度保证“合得上”。在领导力量上,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由区关工委一名常务副主任牵头抓总,两名分管副主任分工不分家,共同抓落实。在队伍建设上,制定出台《思想道德教育讲师团和法治报告团队伍建设十点规范》,坚持一个尺度量到底,统一标准选配人。在教学内容上,紧扣年度教育主题,组织“两团”成员集体研究撰写宣讲提纲,在德育教育内容中强化法治精神的灌输,硬化道德规范的约束;在法治教育的内容中体现道德层面的要求,使法治教育更有温度。用制度保证“德法同行”主题教育方案,明确不同年级学生德法课程教学时长和重点内容,并纳入各校年度教学计划。在进社区方面,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校外教育辅导站、电子阅览室等场所开展活动,规定德法教育活动比例不得低于总体活动安排的 30%。在进家庭方面,探索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培训,强化家风、家教、家训在青少年德法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用制度保证“落得实”。将“德法同行”主题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基层综合治理平安创建目标考核,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纳入文明校园创建,坚持用学生的道德水平、法治素养、思想境界、精神面貌等指标,来衡量文明校园建设的质量。纳入“零犯罪”社区、“五好家庭”评比,提升社区德法教育组织化程度。

四是强化育人功能,丰富“德法同行”主题教育形式内容。坚持大宣讲讲清大道理。每年组织“两团”成员集中培训、编印宣讲提纲、制作教学课件,开列菜单发至学校,由学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自主选课。课堂教学中,要理直气壮地讲清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做人做事的人生准则,深入浅出地解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纪律规矩、法律条文。坚持小活动演绎小故事。每年在毛泽东同志诞辰日、世界读书日、南京解放纪念日等时机,采取阅读红色经典、演讲比赛、节目展演、故事会等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厚植爱国情怀。组织“模拟法庭”、法治夏令营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参与真实案例的模拟审理,熟悉司法审判的实际过程,熟悉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切身感受法律的庄重威严、公平公正,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坚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组建英模人物报告团,深入校园、社区、企业,让英模与青少年面对面,用英模事迹鼓舞人、教育人、感召人。邀请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讲述亲身经历,让孩子们深刻理解抗疫精神,深刻认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教育基地育人功能,组织青少年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将军馆、海洋国防教育馆等辖区红色资源,用真实的档案记录、珍贵的历史照片,教育孩子们缅怀革命先烈、守望民族之魂。

五是强化能力建设,提高“德法同行”主题教育工作实效。注重“五老”网络知识培训,增强运用信息化手段、智能化终端、新媒体平台开展主题教育的能力,提高运用互联网教育引导青少年、服务联系青少年的本领。以网上关工委和基地内涵建设为抓手,更加注重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运用,组织开展网上学习党史国史、法律知识答题和浏览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网络地图、网上法治教育馆,加大微课、动漫、短视频教学比重,广泛运用声、光、电虚拟影呈像技术,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接受教育,增强德法教育吸引力、感染力。注重提高“五老”的调查研究能力,高度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青少年思想脉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积极探索青少年“德法同行”主题教育的方法路径,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