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信仰、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和作风等精神品质和英雄气概的综合体,是革命事业永续发展的精神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市交通运输系统关工委针对红色基因教育进校园的课题,以南京交通技师学院为调研点,采取座谈研讨、问卷调查、交流谈话等方式,摸清基本现状,提出思路对策。
一、基本现状
学校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红色基因教育,确保时间、内容、效果的落实。一是抓好课堂教育。每年制定《德育教育工作计划》,安排一定学时落实红色基因专题教育。利用开学第一课、国旗下的演讲、班会、主题团日等时机,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强化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党史国史馆、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等,深化对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三是丰富活动形式。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阅读红色书籍、唱响红色歌曲、排演红色节目等,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红色基因教育。学校开展的红色基因教育,对于引导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问题
一是学校开展红色基因教育系统性不强。尽管红色基因教育已纳入年度教学计划,但没有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分类细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不够清晰。围绕红色基因教育开展的活动缺乏系统性和关联度,影响了教育效果。二是教师对红色基因教育研究不深。学校主要由德育教研室承担红色基因课程教学,教师由于认识不够或是工作任务繁重,对红色基因教育研究投入精力不够,相关教研、培训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基因教育质量。三是学生参与红色基因教育热情不高。教育手段单一、形式呆板,简单套用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消减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些学生对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红色基因教育没有纳入学分计算,缺少硬性考核指标,与毕业就业联系不大,对参加相关教育活动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四是学校主管部门对红色基因教育督导不力。红色基因教育成效是隐性的、潜在的,无法通过考试分数直观反映教学质量。这方面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规范的评价反馈机制,导致学校主管部门对红色基因教育参与、指导、检查不够,教育教学活动随意性较大。
三、对策建议
传承红色基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着眼长远、久久为功,多措并举、整体推进。一是坚持把红色基因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规划。从学校实际出发,加强对红色基因教育的顶层设计,制定总体规划,加大红色基因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比重。细化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年度教学任务清单,有计划、分阶段、设主题、分模块地抓好落实。二是注重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选择年轻党员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红色基因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学校定期组织骨干培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厚实理论功底;加强教学研讨,邀请专家示范授课,提高教学骨干授课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用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品行修养,引导学生崇德向善,赓续红色血脉。三是调动学生参与红色基因教育的积极性。把红色基因教育的教学内容纳入期末大综合考试范畴,与学分直接挂钩。在入团、入党等时机,注重考察学生接受红色基因教育的成效。在毕业就业时,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优良、作风纪律过硬的学生。四是建立完善教学评估机制。学校主管部门要探索建立红色基因教育质效评估和量化考核模型,教学成效不仅通过考试分数定量检验,更注重学生日常思想表现、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定性评价。建立教学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教学效果,以指导和改进红色基因教育教学活动。(市交通运输系统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