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简报
您现在位于:
校外教育篇 | 加强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能力建设
2022-04-27 21:48:34 《2021年南京市关工委工作调研成果汇编》

街道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是链接区辅导总站与社区辅导站的关键环节,在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在“双减”政策逐步落地、校外教育日益规范的形势下,街道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职能作用更加凸显,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和难题。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江宁区关工委按照“目标下移、活动下沉”的工作思路,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校站结合”为抓手,全面提升各级校外辅导站办站质量、办站水平。街道中心站建设作为校外辅导站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上支撑区总站、对下引领社区站。目前,全区街道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有 10 个,参与中心站活动的社会组织 6 个,辅导员总数 737 人,其中“五老”辅导员 273 人,占比 37%;在职教师辅导员 106 人,占比 14%;大学生志愿者辅导员 209 人,占比 28%;其他辅导员 149 人,占比 20%。各类辅导员中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513人,占比70%。去年,全区街道中心站举办各类教育活动 294 场次,参与活动的青少年近 2 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一是活动的示范性、指导性不够。有的街道中心站缺乏精品课程,缺乏品牌活动,开展工作较为平淡,对所属社区辅导站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二是队伍的专业性、稳定性不够。部分辅导员属于临时聘用,教育水平不高、辅导能力欠缺。辅导员变动过频过快,特别是在职教师辅导员队伍稳定性不够,有的中心站一年内调整了 3-4 次。三是工作的协调性、影响力不够。有的街道中心站开展活动习惯于“单打独斗”,不善于跟街道其他部门合作,缺乏主动配合意识,活动质量不高。有的街道中心站的阵地、人员被其他部门长期占用,影响了中心站活动正常开展。


三、对策思考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领导。街道关工委要贯彻落实党建带关建的工作机制,把街道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纳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一揽子建设规划,一体筹划、一并推进。街道关工委在加强街道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的建设上,要坚持需求导向,着眼长远发展,强化精品意识,突出内涵建设,努力打造“双减”形势下校外教育新高地。

 

二是坚持多措并举,优化队伍结构。着眼中心站承接活动对象的专业需求,以特色品牌建设为牵引,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以“五老”为主体,吸收老功臣、老模范担任思想政治辅导员,发挥他们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中的独特优势。以在职教师为骨干,巩固深化“校站结合”工作机制,鼓励、动员更多的优秀在职教师到中心站工作,优化队伍人员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以大学生志愿者为补充,发挥辖区内高校人才优势,主动加强与高校沟通联系,吸收有思想、有活力、有创意的大学生志愿者到中心站参与活动,增强活动的新颖性、互动性、趣味性。以社会群众团体为辅助,吸收老科协、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优秀骨干参与中心站工作,特别是为一些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子女、家庭困难孩子等重点关爱对象服务,助力他们健康成长。街道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的辅导员也要具备培养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辅导员的能力,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提升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能力和活动水平。

 

三是坚持质效优先,发挥示范作用。街道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按照“培训、示范、统筹、指导”的职能定位,在课程设置、计划安排、力量配备、活动实施、机制保障上,体现示范性、指导性和可复制性。结合年度主题教育内容和区域实际,挖掘本地资源,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活动,教育引导青少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注重科技素养培育,每年组织开展科技“四个一”、科技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学习 3D 打印机、机器人、无人机操作技能,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学科技的浓厚兴趣。广泛运用多媒体、VR、PPT、微课等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强青少年参加校外辅导站活动吸引力。通过家庭走访、社区调查、学校反馈等途径,摸清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等困难群体的底数,了解他们的愿望诉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让所有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


四是坚持融合发展,注重部门协作。注重与街道妇联、团委、工会以及涉老组织的沟通和合作,积极发挥街道部门、条口的作用和优势,采取“借台唱戏”“搭台唱戏”“同台唱戏”等方式,提高活动质量,扩大中心站影响力。注重与“暑托班”的融合,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共享教育资源,形成优势互补、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注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协作,采取共建、共办、共育等形式,深化街道校外教育中心站内涵建设,增强教学活动的时代感、厚重感。(江宁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