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溧水区关工委以“三扶两创”(扶志、扶技、扶创业,创建青年农民创业基地、评选青年农民创业之星)工作为抓手,组织老农业科技工作者助力青年农民创业致富,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通过涉农政策的宣导解答,帮助青年创业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从 1982 年至 1986 年连续 5 年,从 2004 年至 2021 年连续 18 年出台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是 2021 年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是指导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纲。“五老”农业科技工作者始终把涉农政策的学习理解、宣导解读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农业广播学校、农村政科校平台以及与青年农民面对面交流、田间地头指导,帮助青年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当前一系列的兴农惠农政策。比如政府加大丘陵山区农机装备购置补贴和农机作业补贴力度,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银行可以为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有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国家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等等。把这些涉农好政策宣传好,让更多青年人看到农业农村广阔的发展前景,鼓励引导他们返乡回流、扎根沃土、创新创业。“五老”农业科技工作者在青年农民创业项目选择上,积极当好“参谋”,解读好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18亿亩耕地红线”等重要论述,让青年农民树牢底线思维,明确山、水、林、田、湖等地方允许干什么、适合干什么、鼓励干什么,切实吃透国情、符合乡情、了解行情,走因地制宜创业致富的路子。
二、通过积极务实的知识更新,帮助“五老”队伍提高帮扶的科技含量。区关工委组建 164 人的“五老”农业科技专家队伍,分 8 个科技小组,根据“五老”专业特长和街(镇)产业布局的实际开展对口帮扶。紧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帮助“五老”和有创业意愿的青年农民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区关工委会同区科协,成建制组织“五老”进院校培训,先后安排 6 批次 100 名“五老”到南农大、扬大、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区农口系统关工委统筹调配农业科技人才资源,落实“分配式”结对帮扶。“五老”科技志愿者、区科技局原局长余炜,带领青年农民到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农科院校参观考察、学习取经,引进优质农业项目,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在他的推动下,南京福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杨梅,南京绿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绿宝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有机蔬菜,傅家边科技园集团有限公司的大棚草莓等,走上基地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技术含量较高,通过“五老”农业科技队伍牵线搭桥,及时协调相关领域的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帮助青年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三、通过具体过细的组织协调,帮助青年解决项目落地见效中的难题。青年农民从找到好的创业项目、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到做大做强产业、形成特色品牌,有漫长的路要走,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区农口系统关工委不但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还坚持“全程扶、一路帮”,在争取启动资金、落实惠农政策、完善基础配套、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去年青年农民陈超创办的南京梦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起初种植杨梅 300 多亩 30 多个品种,由于杨梅采摘期短、靠天收的现象比较严重,加上杨梅以鲜果、冷冻等初级产品销售为主,经济效益不明显。在“五老”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公司引进了 5 项国家、省、市级农业推广项目,扩种新品种,拉长产业链,现在基地 4 月有茶叶,6 月有杨梅,9 月有猕猴桃、板栗;有效分解了单一品种带来的风险,同时对杨梅进行深加工,开发了杨梅干、杨梅罐头等 5 种新产品,逐步走上“种、加、销、游”全产业链发展路子。溧水地区以山区丘陵为主,适合果品种植业发展,对有机肥需求量大。区农口系统关工委看准了市场行情,积极引导大学生王薇与省农科院合作,创办南京沃优生物肥料有限公司,通过有益微生物加工处理的方式,把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厨余垃圾等转化成生物有机肥,为育秧基质、草莓、蔬菜、苗圃提供专用高氮肥,年产量 2 万余吨。这一绿色环保项目,不仅契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也满足了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有机肥很快占领了市场,赢得了口碑,产品供不应求,公司被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四、通过农村政治科技学校的巩固提升,培训更多的乡村新型青年人才。2000 年,六合区在全市率先创办农村政治科技学校,主要任务是为当地农民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防治常见病虫害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此后,在全市涉农区(县)推广这一做法,在镇(街道)、村(社区)一级全面组建农村政科校,由国家农业农村部下属的中央农业广播学校负责农村政科校的日常授课。20 多年来,农村政科校在涉农政策宣传、农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积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政科校既与时俱进,又回归本源。在镇(街道)一级的农村政科校,继续以农业技术培训为主,同时向青年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拓展,比如开办电焊、车床、厨师、导游等培训班,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合格,颁发结业证书,取得执业资格,为青年农民创业致富打开了新的门路。在水产养殖、特色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大型村落,利用村一级的农村政科校,定期举办涉农政治性、政策性、技术性的培训,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青年农民创新创业排忧解难。前不久,中办、国办《意见》提出:“发挥五老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和推动作用,开展农村青年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乡村工匠等培训,助力培养有理想、懂技术、会管理、会经营的乡村新型青年人才”。这为新时代农村政科校建设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的任务,我们将聚焦乡村新型青年人才的培养,在培训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提档升级,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