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接过的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副重担,‘记者’二字,重逾万斤!”
(通讯员:张晨捷 陈浩然 赵婧 摄影:陈浩然)日前,在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印•迹”小记者团揭牌仪式上,肖全胜书记殷殷寄语小记者。在该校南苑操场,数百名学生见证了小记者团的成立。
在致辞中,肖全胜书记说,以“印•迹”二字命名小记者团,既是为了提醒同学们要全力做好小记者团的各项工作,又是在勉励同学们不忘仙小“乐雅”文化的深厚底蕴,高质量地报道校园活动,将“乐雅”文化印迹留在仙小,留在金陵大地。
小记者团是少先队大队部重点打造的学生团队,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征集小记者团名称,最终,“印•迹”众望所归。学校还为首期学员聘请了5名校外导师,他们是来自媒体的资深记者、主持人和来自高校新闻专业的老师。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资深摄影记者、南京城市摄影队队长丁亮作为校外导师代表分享了他的成长之旅。丁亮老师在上学的时候就是校小记者团的成员,“当校园小记者的这段经历,为我后来成为一名职业记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希望同学们“透过小记者团这扇窗口,真切地接触、认识生活”,也让社会各界能够通过“这扇窗”更深入地了解仙小。他鼓励同学们在小记者团这个平台上,多观察、多思考,“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与风采,收获书本上不能学到的知识,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为学校和社会的进步发光发热。
代表小记者发言的是小记者团的命名者,四年级8班大队委程静嘉同学,她表示,一定珍惜这个身份,把更多的大事、趣闻告诉全校同学,助力学校“乐雅”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仪式结束后,校外导师屈雅红教授以“小记者 大作为”为题,给小记者上了开团第一课。她以孩子熟悉的“孔融让梨”故事和近期的土耳其地震为引子,让同学们认识到“记录”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有《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和媒体职业记者,我们才能跨越时空,了解发生于千余年前与万里之遥的人和事。
屈雅红教授将小故事和新闻报道穿插在讲课过程中,并在与孩子们的频繁互动中,讲述了什么是新闻、作家与记者的异同。
在网络与手机普及的智媒时代,万物皆媒,人皆可以为“记者”,小记者可以大有作为。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新闻意识,不仅训练其记者思维、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其媒介素养,学会辨别真假信息,为营造更加健康和谐、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