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五老”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
南京市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们坚守初心献余晖,以“永葆初心”的姿态、“永久在线”的状态,彰显“五老”有为的担当。
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我们时常看到,“五老”队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近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为广大青少年送去精神食粮和物质帮助,全力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书写了一篇篇感人的桑榆篇章,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积极的正向引领作用。正值重阳佳节,我们向广大“五老”表达敬意,共同分享南京“五老”的关爱故事,弘扬“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
赓续先祖遗愿 志在“天下无毒”
——记林则徐后人、鼓楼区“五老”禁毒志愿者林鸿汉
开学季,禁毒先驱林则徐的第六代长房长孙林鸿汉,受邀走进南京工业大学讲授禁毒课。他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真正把“禁毒”考虑进去,而不是“走过场”。
85岁高龄的林鸿汉,2001年从校长的岗位上退休后,成为鼓楼区关工委的一名“五老”志愿者,义务投身禁毒宣传23载不间断,立志“天下无毒”!
林鸿汉首次作为义务禁毒宣传员,走进石佛寺南京市戒毒所,为100多名戒毒学员作了《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专题报告。同行人员回忆:“他用慈父般期待的眼神,注视着每一名学员,体贴动情的话语,如春雨般滋润了每一名学员的心田。”这次报告引起很大反响,也坚定了林鸿汉投身禁毒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开展禁毒宣传工作,只要学校通知我,我一定去参加。”林老多年如一日地穿梭于全市各所学校和社区中,义务为学生进行禁毒讲座350多场,接受教育的学生达32600多人次。林老还将自己的禁毒宣传范围拓展到全国各地,多次前往北京,新疆乌鲁木齐、伊宁、喀什,广东虎门,福建福州等地追寻先祖足迹,与当地学校结成“共建”对子,还被评为“全国民间十大禁毒人士”。
为纪念虎门销烟166周年,南京市在中山植物园启动“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毒品原植物及禁毒科普宣传教育展”。林鸿汉点火焚烧了数百株毒品原植物,拉开了活动的序幕。活动现场,林鸿汉呼吁:“禁毒宣传要从娃娃抓起,要在中小学的课本里增加虎门销烟的内容,增加禁毒方面的知识。”
在长期禁毒宣传工作实践中,林老充分认识到,禁毒工作“防重于治”,青少年阶段又是极为关键的阶段。
林鸿汉通过观察,发现他所居住的小区有不少困难企业职工家庭,家长自己没有能力辅导孩子。“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我可以把社区的孩子组织起来呀!”
很快,在社区关工委的支持下,在其他几位退休老教师的支持下,“周末爱心学校”正式“开张”。据林鸿汉介绍,“爱心学校”定为每周六晚上开班,风雨无阻。上课前,他会先给孩子们讲5分钟的禁毒知识,每个月出题搞一次禁毒知识小测试。林鸿汉自掏腰包买一些文具作为奖品奖励给表现出色的孩子。他希望孩子们从小在心里种下“拒毒”的种子,并成为禁毒的宣传队和播种机。
在“爱心学校”开办18年之际,林老又把“品牌”转给了所居住社区,社区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林鸿汉禁毒工作室”,作为固定的禁毒宣传阵地,定期接待社区居民和学生咨询,热忱为群众服务,为巩固“无毒社区”成果打下了坚实群众基础,也激发了兄弟社区共同完成“无毒社区”创建目标的内生动力。
海到天边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先祖林则徐要求林氏子孙立志高远,胸怀远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林鸿汉谦虚地说,“我这一生,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教书育人,第二个就是禁毒宣传”。悠悠爱国情深,漫漫禁毒路远,为了“天下无毒”的目标,林鸿汉将一直走下去。
43个孩子的“妈妈”
——记芮记手抓鸡创始人芮咏梅
“祝芮妈妈生日快乐,我们永远爱你!”一场独特的生日会在溧水S123公路管理站对面的芮记手抓鸡店内举行,43名从天南海北赶来的孩子们与一名中年女子紧紧围坐在一起,共同分享温暖与感动。这名中年女子叫芮咏梅,是芮记手抓鸡的创始人,她是43个孩子的“妈妈”,常被人称为“芮妈妈”。
1991年,曾经卖过服装、摆过地摊、进过工厂的芮咏梅创办了芮记手抓鸡店。因为食材好,干净卫生,质量上乘,为人善良厚道,芮咏梅的生意越来越好,同时也打下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芮咏梅说,她自己是一个孤儿,所以从小对生活困难的孩子有一种特别的情怀。2007年起,芮咏梅开启了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助困抚孤的关爱事业,寻找身边读不起书、渴望上学的困难儿童。
一个机缘巧合,芮咏梅遇到了她人生中资助的第一个孩子小君(化名)。“她当时正趴在板凳上写作业,小小一团窝在角落,询问她的老师后了解到,小君的爸爸和奶奶都患上了尿毒症,整个家庭都笼罩在绝望中。”芮咏梅说,当时她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要帮助她长大成人。
“我以前很自卑,在芮妈妈的引导下,我逐渐变得开朗、乐观、自信。”在此之前,小君一家在政府的帮助下努力维持生计,她说,芮咏梅的出现是她人生里的“一道光”。此后的每个月,她都会收到芮咏梅送来的经济补助。这一帮,就是15年。
1个、8个、13个、23个,一直到现在的43个孩子,15年来,芮咏梅一直走在帮助困难儿童的路上,每一个孩子她都计划资助到大学毕业。“当你去到这些孩子家里,看到他们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深受触动,我知道我停不下来。”
对这些孩子而言,比经济补助更重要的,是芮咏梅对他们心理上的关心、学业上的关注和就业上的帮助。“我无时无刻不在教育他们,要与人为善、懂得感恩、尊师重教,做一个‘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的人。”芮咏梅经常到学校看望孩子们,用亲身经历讲述自强不息的故事,激励他们自立自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为对国家有用之人。芮咏梅还为读完大学的孩子提供到她店里工作的机会,解决就业难题。
孩子们叫芮咏梅“芮妈妈”,这个妈妈真的就这样“入了戏”,逢年过节她都会把孩子们喊到家中,一起买菜做饭,聚在一起聊天,畅聊彼此的进步和成长。
一个善举足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而持续不断的善举接力将微芒成炬,汇爱成洋。从最初的感性行为,到持之以恒的理性思考,现如今,芮咏梅开始考虑未来成立公益基金,吸纳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慈善行动中。艰苦创业的三十年里,芮咏梅陆续开设了手抓鸡店、苗木种植基地、红色餐厅等,“芮氏手抓鸡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我自己是奋斗者,我也会在奋斗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帮助这些孩子们。”作为洪蓝街道西旺社区“五老”志愿者,芮咏梅多年来为陕西商洛的困难儿童送去衣物,赴溧水全区各个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作为南京市政协委员,她多次提出关于帮助贫困儿童的提案。15年来,她把关心下一代写进自己的人生篇章,尽自己所能将爱心传递给更多人,带动全社会形成关心关爱下一代的浓厚氛围。
托起乡村娃娃的音乐梦
——记雷建功与他的少儿乐团
有这样一群孩子,放学后在田间地头做游戏,回到家吃饭时望着尚有余温的柴火灶,这是他们生活里看得见摸得着的烟火气;他们的父母在南京有稳定的工作、住所、收入,已足够满足。南京市古雄小学的孩子就是这样的一群人。2008年6月,刚退休不久的雷建功,带着一把笙走进了古小,从此一些孩子的命运发生改变。
雷建功是著名笙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南京民族乐团原团长。2008年以前,古雄小学里40%为农家子弟,60%为随迁子女,师资力量较弱,有雷建功这样的“大咖”助力,令学校喜出望外。但昂贵的乐器、高昂的课程费用,让很多家长望而却步,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他们对“艺术改变命运”的说法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最初雷建功想组建一支10人“笙乐团”,可谓困难重重。他将家长们的顾虑和意见整合起来,先后召开了四次家校宣讲座谈会,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乐器,最后只组建了一支规模仅8人的“笙乐团”。雷建功想让更多的家长知道学习音乐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还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手脑协调能力、记忆力,使他们更聪明,所以他要拿成绩说话。一天、一月、一年……每到周六,他风雨无阻往返60公里的路程,到校带着孩子们训练,并利用节假日参加演出、比赛。2012年,乐团代表中国作为“中国南京·青奥使者”出访欧洲;2016年,受当时文化部委派,乐团远赴非洲进行访问演出;2019年,乐团被派往俄罗斯、白俄罗斯两国访问交流。
乐团里曾有一位叫张浩冉的孩子,不小心把笙摔坏了,父母没有能力承担购买新笙的费用,准备放弃学习。听说这件事的雷建功,从家里挑选了一把笙送给张浩冉,还利用课后时间帮他把落下的课补好。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下,浩冉更加勤奋用功,最后以艺术生的身份考上市重点中学。几年后的一个暑假,浩冉拿着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回来看望雷建功,感恩当年的帮助。
看到乐团里闪闪发光的孩子们,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报名加入艺术团。“走向世界,改变人生”“学成归来,反哺母校”“发现天赋,读研深造”……这是雷建功在艺术团走出去的孩子们身上看到的鲜活案例。15年,“雷团长”变成了“雷老师”,成为“五老”的日子里,雷建功凭借着一把“笙”打开了古雄小学美育的大门,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凭借着“音乐特长生”的身份考入省级重点中学,最终走向理想的大学。他用艺术改变着一群农村娃娃的命运。
《世本》记载:“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即笙有“万物生发”之意。雷老师的小小“笙乐团”已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了如今的138人,成为一支涵盖吹打乐团、舞蹈团、歌唱团的综合类少儿艺术团,也有了一个好听的新名字——“小花神”艺术团。团中65%的孩子是外来务工随迁子女,但他们的梦想不再只是吃饱穿暖,在雷建功的指引下,他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去升华理想,去吹响时代的号角,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奏响一曲文化自信的乐章!
变身“拓荒匠”,为返乡青年创业引路
——记退而不休的“老农人”余炜
“杨梅地里,余老陪我一棵一棵种下树苗,长达28天40℃的高温天气中,陪我一桶一桶地挑水浇灌。”大学生创业者陈超在获“南京市大学生创业之星”荣誉时感慨地说。他口中的余老就是就溧水区关工委的“五老”志愿者余炜。而余炜每每提到陈超和那些他帮助过的青年农民,脸上总是洋溢着骄傲的笑容。
余炜退休前是溧水区科技局局长,从事农业科技开发推广服务工作,为溧水发展特色林果、搞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等作出了积极贡献。退休后,他本可以选择安享晚年生活,但却闲不下来,变身“拓荒匠”,为返乡青年创业引路,“我的老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赵亚夫和我说,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2012年,23岁的陈超大学毕业后怀揣着创业梦回到老家溧水,承包了500亩荒山坡地,打算在杨梅产业领域大展拳脚。可是创业之路还未启程,他就陷入了“缺经验、缺技术、缺资金”的困境。余炜得知后,主动找到陈超并带着他到苏州、浙江等杨梅主栽区考察学习,引进了15个优良品种,栽植了5000多棵杨梅树。余炜在种植技术上下足功夫,陪着陈超一年四季守在山间果林里。陈超说:“无论是修剪、施肥、除草、防病、治虫,还是后期的肥水管理,余老手把手教我。”缺资金,余炜就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20万元支持,还多途径帮陈超申请到200万元专项扶持基金。在余炜的指导和帮助下,陈超拓展了业务,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如今的陈超还获得了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的荣誉,成为返乡创业的带头人。
这些年来,余炜先后帮助二十几位像陈超一样回乡创业的新农人,出钱又出力的情况不止一次。有人问他:“你自掏腰包,就不怕他们创业失败没有能力偿还?”余炜回答道:“创业存在风险,我从事农业工作几十年,知道这里的不易。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这不仅仅是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是带动乡亲们就业致富。这些孩子让我感动,我就想帮他们。”
这些青年农民在“老农人”余炜的指引下,探索出一条“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特色致富之路。
“凡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打电话找余炜、找他的学生,他们总能随叫随到。”种植户们表示。
“服务‘三农’有作为,发挥余热作贡献。”这是余炜“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党员先锋岗”牌子上印的话,也是他的承诺。
5年前,余炜不幸患上胸腺瘤,手术后又历经28次放疗、4次化疗。采访中提及此事,余炜的妻子红了眼眶说,第二次化疗结束,余炜没有好好休息,就到田地里勘察,回来后高烧不退,送到医院抢救。即使这样,余炜也没有停下帮扶青年农民的脚步。
作为赵亚夫的学生,余炜以老师为榜样,和一批“五老”一起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在白马红色李巷、晶桥芝山等5个示范基地推广应用赵亚夫的经验技术和模式,积极开展关爱青年农民工作,成为他们创业的引路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溧水的土壤上洒满了以余炜为代表的老科技工作者的汗水,他们在荒地上不断开拓,为青年圆梦插上翅膀。青年农民也将“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阡陌之间薪火相传,渐成燎原之势,实现了科学经验技术、关爱帮扶理念的无缝传承。而余炜在溧水大地上的“论文”还在继续书写。
为孩子提供精神指引比物质帮助更可贵
——记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朱小石
南京市宣传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朱小石回顾30年的关爱历程,认为自己给孩子们的帮助更多的不在于物质,而是帮助他们陶冶情操、开拓眼界,看到更大的世界和更多人生的可能性。他说:“为孩子提供精神指引比物质帮助更可贵。”
1997年,一次回高淳和睦村探望老人儿童的机会,朱小石包了一辆汽车,带着孩子们参观了禄口机场和长江大桥,很多孩子第一次拍了一张彩色照片。回家后,孩子们自豪地到处分享:“南京城多大呀!大飞机在头顶上轰隆隆就上天了……”与飞机一起起飞的,还有孩子们对未来广阔人生的梦想。
孩子们好奇和喜悦的样子触动了朱小石,由此开启了他的关爱生涯。在任职南京日报副总编时,朱小石就任南京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协会常务理事。退休后,担任南京市宣传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致力于策划、协调、实施关爱工作,2020年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高淳青山公社和睦村插队两年的知青经历,让朱小石对农村的面貌和留守儿童的现象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担任南京市宣传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后,他多次组织深入乡村开展关爱工作,发现乡村学校的许多留守儿童从未去过南京市区,就策划实施了“南京一日游”关爱活动,带着亭山小学全体师生90多人来到南京市区游学。第一次游览红山动物园看到大熊猫,第一次走进南京电视台当“小主持人”,第一次走进肯德基吃汉堡……这趟旅途让孩子们体验了许多“人生第一次”,萌生了要当生物学家、主持人的梦想。“有的孩子在餐厅都不舍得吃,用油纸包好了一个汉堡揣在包里,说要带回家让父母也尝尝。”孩子们纯真善良的举动让朱小石记忆犹新。
市宣传系统关工委汇集了全市宣传系统的退休老干部,他们都有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具备在文学、思政领域引导青少年的能力。成立的14年里,系统关工委走进全市各区50多所中小学校讲红色故事、办诗教活动。一次诗词活动中,朱小石偶然结识了七岁的“小诗人”鲁庆勋,他被同样热爱诗词的爸爸妈妈带来参加活动。此后的三四年间,朱小石时常指导他品读诗文、修改诗稿。在创作《童心向党少年强》时,为了帮助他表达内心的情感,朱小石引导他学习百年党史。这首诗在2021年“童心向党”江苏省青少年征文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并被《漫道飞花》一书收录。“朱爷爷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带我在诗词的海洋中遨游。就像我在诗里写的那样,‘灿烂阳光照我长’,他也是我成长中的一缕阳光。”鲁庆勋说。
芳林新叶催陈叶,作为新闻工作者,朱小石一直坚持每日读书学习,案头堆满了各种类型的书籍和报纸,用最新的理论指导工作。在他的推动下,市宣传系统关工委以“五育”为切入点打造了一系列品牌实践活动,荣获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集体。这些活动中,为适应“双减”新形势举办的“南京少儿新闻学院”最受孩子们欢迎,孩子们一起学习新闻课程、寻访红色历史、探秘各行各业,增加对社会的认知。
(撰稿 廖玺 赵萌萌 乔晨曦 印厚丽 房宇龙 陈若琳 尚雅婷 朱晓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