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16:09:42
南京市关工委
一、鼓楼区“手拉手”爱心系列研学活动

紫竹苑小学文博课程已经实施五年多了,创新的课程设计、精心的课程实施、周到的课程保障,得到了社会、家长和孩子们的肯定。近日,由鼓楼区关工委发起、中央门街道紫竹林社区主办、紫竹苑小学承办的暑期“手拉手”爱心公益研学活动正式开启,参与本次公益研学活动的有紫竹苑小学的市区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和文博研学爱好者近30位紫竹娃,王雷、徐扬、王宁三位紫竹苑小学的党员全程陪同,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本次公益研学以“触摸历史文脉,唤醒文化自信”为核心,通过沉浸式文化探访,深度挖掘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历史积淀与人文精神;以“艺术·文学·家国”为线索,串联金陵文化符号,感悟城市精神内核;通过“见人、见物、见精神”的实践体验,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使命感。
二、触摸历史:感悟古都金陵的深厚底蕴
上午,研学团队在导游郝老师的组织下走进位于朝天宫的南京市博物馆,深入了解古都金陵发展历史、物华天宝、科技创新、名人事迹。孩子们跟着导游老师认真地倾听、仔细地观看,时不时地还对重点做了记录,有时还互相议论着什么……












三、品味小吃:感受金陵美食的诱人魅力
上午的参观学习结束后,我们来到了南京旅游胜地夫子庙,走进聚贤楼,品味金陵美食、畅谈金陵美景,鸭血粉丝汤、金陵汤包、臭豆腐、鸭油酥烧饼、赤豆元宵……12道金陵美食让孩子们大饱眼福、吃得津津有味,直呼过瘾。
四、参观考察:感叹金陵非遗的艺术之美



下午,研学团队一行驱车来到了甘熙故居的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行参观、学习、实践。金陵木雕、金陵竹刻、绒花、花灯、泥塑……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一一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精湛的技艺、精美的物件,令每一个孩子赞不绝口。




五、实践操作:感慨扎染艺术的神奇魅力
今天的沉浸式体验活动是扎染项目,扎染项目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钱翠芳老师的亲切教授下,了解扎染的知识、练习扎结和染色,一个个沉浸在其中,渐渐地手脚功夫娴熟了,紧皱的眉头舒展了,成功的喜悦印上了脸庞。最后带着亲手制作的成果踏上了回程的路。









真诚表达:发自内心的感悟和感谢
【二年级的刘皓沐】
炎炎夏日,今天我很荣幸可以参加紫竹林社区和学校组织的“探索金陵印迹研学”活动!
一大早,我们就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大巴车,出发第一站:南京博物馆。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主要是以南京城市发展为主线,通过文物,文献,场景复原及多媒体技术,系统展现了南京从史前至民国的历史脉络。展览馆的每一幕,都很震撼!
中午我们去逛了南京5A级景区夫子庙,小时候我也逛过无数次,不过这次意义更大,因为我们可以听着导游的讲解,了解更多的南京历史,我还品尝了南京最正宗的特色小吃,每一道小吃都非常美味!
下午继续出发,我们去了甘熙故居,一走进去,就能感受到江南建筑的温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隔窗,每一处细节都精致得不像话。随后,老师带领我们去井边打水,冲洗大西瓜,分给我们吃,真的很解暑!之后便是体验扎染文化,看着一块白布在自己的精心制作下变成了五颜六色的花纹手帕,成就感那是满满的!
今天一天的活动丰富又多彩,为我这个平淡的暑假增添了一抹色彩。在此,我非常感谢鼓楼区关工委,紫竹林社区和紫竹苑小学的老师们,让我学习到了课本里没有的知识,并更加地了解了自己的故乡!
【三年级的李槿萱】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我参加了鼓楼区关工委、紫竹林社区以及紫小为我们精心准备的这次爱心公益研学活动“探索金陵印记”。
我们第一站来到了朝天宫。青瓦是那无字的书籍,每一道痕迹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城的过往;优雅厚重的朱红高墙也在以它的方式将这里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沿着那缓缓流淌的秦淮河走,我们来到了夫子庙。
夫子庙的繁华,令人看花了眼,美食更是数不尽:鲜香的鸭血粉丝汤、咬一口就爆汁的汤包、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甜蜜蜜的梅花糕……令人沉沦在这美食的游乐园。
乘着夏风,我们来到了甘熙故居,在那里,最令我觉得有趣的就是那口缸了,里面的水竟然可以冰镇西瓜,品着凉冰冰的西瓜,我不由得感慨,在过去吃个冰西瓜竟然需如此漫长。阳光透过枝叶,变成一缕缕的光束,就这样洋洋洒洒地在地面上挥下金点,白噪的蝉鸣这时也不那么枯燥了。
最后,我们出发去到了民俗博物馆,体验了扎染。听着老师的讲课声,我觉得非遗的魅力真的无人可挡。看着自己做好的扎染作品,我觉得心满意足,那作品上的每一个花纹,都是对我无声的夸赞,我也不由得笑了起来。
这次的研学活动意义非凡,它让我们聆听南京这座古城的心跳声,由古至今,金陵的精神从未改变。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中的各种店铺竟不与其违和,更添古典的优雅与大气。秦淮河缓缓流动着,而河畔上的我们也在缓缓进步,努力,向上,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金陵。
感谢鼓楼区关工委、紫竹林社区以及紫小的这次研学活动,它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顺着时代的脉搏,带着这份精神继续走下去。
【四年级的史传钰】
寻找美食文化,传承艺术风采
今天的第一站我们去了朝天宫的南京博物馆,里面有什么呢?有陶罐、青铜罐、青铜箭头、青铜矛头、建筑模型等各类五花八门的东西,看得我眼花缭乱。一会儿瞧瞧那个青铜罐,又一会儿看看那个建筑模型,还看到了一个展柜里放着近现代的钱币,里面还有500元和5000元呢!真不可思议!此外,还有一张竖着的钞票,真奇特。又逛了一会儿,我看见了满墙的砖上面刻着一些人,还有旁边的展柜里放着一些砖头,上面刻着:在一个春天,一个柳树的旁边,有几个小孩子在游玩,很生动。走了一会儿,又看见了一张比桌子还大的南京地图,上面有着南京的各种位置图,看都看不过来了。
出了博物馆,我们又继续坐上了大巴,到夫子庙寻找南京的经典小吃:有鸭血粉丝汤、小笼汤包、黑臭豆腐、白臭豆腐、赤豆元宵。盘子都要摆满了,可菜却还没有上完呢!
吃完了南京经典小吃后,我们又要去“访问”甘熙故居。里面也有很多展品,也有很多民间手工艺术,有刺绣、有木雕、有微雕、有香包等各种艺术手工,每个都让人看得喜欢。我们还亲眼看到了南京独有的艺术——南京云锦,听说它用的可是金丝银线,今天可就真见到了,那龙袍金灿灿的就像一轮太阳落到了我的面前。看完了展品,我们就要做手工艺品了!
这个手工艺品叫作扎染,是以各种扎的方式来给一张白白的手帕染上各种颜色。我跟着钱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学有“油条”折法、“汉堡”折法、“三明治”折法,我到底选哪一个呢?最终,我选择了“汉堡”折法和“三明治”折法的结合法先对折两下成一个正方形再折成三角形。我捏了捏手帕,钱老师说,这是可以让这张手帕“喝饱”了颜料,这样做出来的才好看、美丽。到了展开的时间了,我打开一看,哇!真美丽绝伦。每个人的手帕都是不一样的,我看看这个人的,又看看那个人的,真是没有出现两张有一点相似的手帕。我们还快问快答领了动物图片讲解画本,过了一会儿,我们每人都拎着一本书和自己的手帕,高高兴兴地登上了大巴车。
在路上,郝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路上所路过的一些南京的景点和古代的遗迹,都是由古人的汗水而垒成的,一个比一个震撼。不一会儿就下车了,但我的回忆里,永远记着那些景点和美食。最后,我发自内心的感谢鼓楼区关工委、紫竹林社区的关心。
【五年级的秦浩铭】
触摸千年文脉,点亮心中自信
——记一次难忘的公益研学之旅
今天,阳光格外明媚,我的心情也如这夏日晴空般雀跃。我有幸参加了由鼓楼区关工委、紫竹林社区和紫竹苑小学联合组织的暑期爱心公益研学活动。活动的主题深深吸引了我——“触摸历史文脉,唤醒文化自信”。带着这份期待,我们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浸润心灵的旅程。
我们的第一站,便是承载着金陵厚重历史的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在《龙蟠虎踞》展览中,南京城2500年的沧桑巨变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其根脉是如此悠长、深厚。站在古老的殿宇之下,指尖仿佛能触碰到历史的脉络,心中对先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充满了由衷的敬佩。
带着历史的余韵,我们来到了熙熙攘攘的夫子庙。午餐安排在古色古香的聚贤楼。品尝着地道的南京风味小吃,鸭血粉丝汤的鲜美、蜜汁藕的醇香、小笼包的汤汁四溢……这不仅是一次味蕾的享受,更是一次对南京本土饮食文化的体验。“民以食为天”,这些传承下来的老味道,不也是金陵文脉在烟火人间的一种延续吗?在欢声笑语中,上午积累的历史厚重感与此刻的生活气息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午后,我们走进了另一座文化宝库——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这座被誉为“九十九间半”的江南民居巨宅,本身就是一座活的建筑博物馆。在这里,我们不再是单纯的参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我们亲身体验了古老的扎染工艺。老师耐心地讲解着步骤:如何折叠布料,怎样用皮筋或绳子扎出不同的花纹,然后浸入那散发着独特植物清香的靛蓝染缸中。当我亲手拆开自己扎好的布团,看到蓝白相间、独一无二的图案在眼前绽放时,那份惊喜和成就感难以言喻。一扎一染之间,不仅是布料的蜕变,更是我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亲密接触。指尖沾染的蓝色,仿佛也染进了对传统技艺的认知与热爱。在甘熙故居的回廊院落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过去人们生活的场景,更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到了“传承”二字的温度与重量。
研学活动的尾声,我们乘坐大巴,缓缓穿行在南京的街道上。车窗外的风景流动着:古老的城墙与现代的高楼交相辉映,宁静的秦淮河与繁华的商业区和谐共生。路过新街口、遥望紫金山……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在脑海中飞速闪过。上午的深沉历史,中午的市井烟火,下午的匠心传承,都在车轮滚动中汇聚、沉淀。看着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在心中升腾——那是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文化的认同,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
这次“触摸历史文脉,唤醒文化自信”的公益研学活动,对我而言,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出游。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认识南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门。在朝天宫,我触摸到了时间的厚度;在聚贤楼,我品味了生活的滋味;在甘熙故居,我体验了技艺的传承。历史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文字,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它们变得可触、可感、可亲。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根植于脚下这片土地所孕育的悠久历史、璀璨文明和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之中。这份自信,将如同今天亲手扎染的蓝布上那独一无二的花纹,深深印刻在我的心里,成为我未来学习和成长道路上不竭的力量源泉。感谢关工委、社区和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宝贵的机会,让这个暑假有了如此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来源 | 鼓楼区关工委
编辑|市关工委融媒体中心 乔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