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
您现在位于:
江宁区关工委:拧紧作风链条 推动关爱工作提质增效
2025-09-05 14:49:51 南京市关工委

在江宁区禄口街道的校外教育辅导中心站,张奶奶正耐心辅导孩子功课;麒麟街道的田间小路上,李爷爷走访困境儿童家庭……这是江宁“五老”日常繁忙的一幕。区关工委紧扣服务青少年核心使命,从转作风、打基础到抓落实,环环相扣,推动关爱工作焕发新活力、取得新成效。

一、强作风,银发悟初心

作为以“五老”为主体、扎根基层的群众性组织,区关工委的学习定位清晰而务实,不是生硬照搬,而是领会精神实质,内化为服务自觉。

“只有带头践行‘五老’精神,才能带动全区‘五老’队伍,真正做到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发挥各自优势,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为孩子们办实事上。”在区关工委组织的专题学习会上,他们摒弃“文件到文件”的泛泛而学,而是结合关爱工作实际,重点围绕“如何更精准服务青少年”“如何更有效整合资源”“如何更力戒形式主义”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这种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悟的方式,让学习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的过程。八项规定精神所倡导的务实、节俭、深入群众等理念,被自然融入到关工委干部和“五老”骨干的常态化培训与日常工作中,固化为“服务为本、深入一线、精打细算”的行动自觉,为作风转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二、强规范,扎紧“篱笆墙”

思想引领行动,制度保障长效。区关工委需要一套符合自身特点、清晰管用的制度规则来规范运行、提升效能。

“我们制定制度,不是为了‘管住人’,而是为了‘理顺事’,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都用在关爱孩子上。”区关工委负责人介绍。区关工委聚焦运行规范、议事高效、财务透明、服务优质等关键环节,量身定制了五项核心制度:区关工委集中学习制度、驻会主任办公会议制度、机关岗位职责、办公会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制度。这套“小快灵”的制度组合拳,如同为组织运行扎紧了“篱笆墙”,明确了“

责任田”,杜绝了“糊涂账”,为关爱工作高效、透明、规范运转提供了坚实的“硬支撑”。

三、抓落实,精准助成长

作风的转变体现在实效,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了思想共识和制度保障,江宁区关工委将力量真正沉到了服务青少年的最前沿。

“田间地头”添温度。大幅精简会议、压缩文件,把“五老”和工作人员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他们的身影时常活跃在社区青少年活动室、校外辅导站、困境儿童家中。“过去听汇报多,现在‘跑腿’多。只有面对面,才能真正知道孩子们缺什么、愁什么。”一位基层关工委“五老”坦言。这种“用脚步丈量需求”的方式,让关爱工作更接地气、更解渴。

“靶向”帮扶见真章。在江宁,关爱工作处处体现“精准”二字。活动策划“三必问”:是否青少年真需要?能否花小钱办大事?最终效果怎么样?杜绝“花架子”。“护苗助困”轻车简从:走访不扰民,帮扶重实效。基于扎实的一线调研,开展“一户一策”的结对入户和点对点帮扶,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法润童心”焕新颜:摒弃大礼堂讲座,创新采用小型情景剧、模拟法庭、案例辩论赛等互动形式,在江宁多所中小学推广,孩子们参与热情高涨,普法效果显著提升。

握指成拳聚合力。区关工委主动穿针引线,与教育、民政、政法、团委、妇联等部门及街道、园区紧密协作。在“培根铸魂”思政教育、“法润童心”普法、“扶农促企”助力乡村发展等品牌项目中,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活动联办,形成了关爱青少年的强大合力,避免了“九龙治水”,放大了工作效能。

从“银发课堂”的思想淬炼,到“制度篱笆”的规范保障,再到“一线深耕”的生动实践,江宁区关工委以务实作风为笔,书写着温暖的关爱篇章。

来源 | 江宁区关工委

编辑|市关工委融媒体中心 乔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