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15:25:01
南京市关工委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今年,市委专门部署市关工委开展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长专项调研,尤其将心理健康作为分析重点,旨在推动形成更科学、更系统的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支持机制。为积极响应市级工作要求,江宁区关工委持续深化青少年心理关爱服务,充分发挥“五老”专家优势,助力家长与孩子做好开学阶段的心理适应。
今天,江宁区关工委青少年心理关爱专家宁馨,将从专业视角为家长和孩子提供实用建议,帮助家庭更从容地应对开学转换期的心理挑战,实现从“假期模式”到“学习模式”的平稳过渡。
怎样才能让孩子“收心”?
新学期的课程能否跟上?
假期形成的不规律作息和习惯该如何调整?
宁馨:
“假期综合征”本质上源于假期生活与开学后学习节奏之间的显著差异。假期中,孩子作息相对自由,大脑处于放松状态;而开学后,规律的作息和紧张的学习任务需要身心重新适应,这种转变过程中的不适感,正是“假期综合征”的表现。尤其处于升学过渡阶段的孩子,还可能叠加了对新环境的陌生和焦虑。因此,家长需根据孩子的具体年龄和心理状态,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
作为孩子的“助攻队友”,家长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孩子平稳过渡:
用共情代替说教,为情绪“泄洪”。面对孩子的焦虑或抗拒,家长应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运用“情绪降维”策略,先与孩子共情——“我知道你还有点没玩够,突然要开学了确实有点不适应”,待情绪疏导之后,再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逐步调整作息,借助“锚定效应”适应节奏。每天提前半小时睡觉、提早半小时起床,渐渐将生物钟调整至上学模式。通过固定起床、学习、休息的时间段,帮助孩子建立新的时间“锚点”,降低身体和心理的排斥感。
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约定使用时间。与孩子共同商定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长,逐步减少娱乐时间,增加学习内容,让孩子在主动参与中学会自我管理。
巧用心理学方法,提升孩子信心与动力。家长可多用积极暗示,如“我相信你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采用“及时奖励”强化良好行为;引导孩子把任务拆解为小目标,先完成困难任务,避免拖延带来的内耗。
收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应保持耐心,重视沟通与陪伴,帮助孩子建立迎接新学期的信心。
除了家长的引导,孩子自身也可以主动采取一些策略,实现“开学彩排”,让身心提前进入状态:
“五分钟启动法”,克服拖延。当缺乏动力时,告诉自己“只学五分钟”或“只做一个小任务”,往往一开始便容易进入状态。
积极心理暗示,转换心态。告诉自己“新学期是新起点,我有能力做得更好”,通过正向语言增强自信。
拆分计划,小步前进。将作业或学习任务写成纸条抽签选择,或拆成每日可完成的小目标,降低心理压力。
设置“留白计划”,保持弹性。在每日计划中预留自由时间,用来做喜欢的事,以此打破重复学习带来的倦怠。
同学们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内啡肽分泌,改善情绪;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课余生活,达到放松效果。
升学过渡阶段的同学,可以提前通过学校官网、公众号或实地参观熟悉新环境,运用“曝光法”减少陌生感;向学长学姐咨询学习重点与方法,为顺利过渡做好铺垫。
家长还可以运用“系统脱敏法”为孩子模拟开学场景,如举行家庭“开学仪式”、整理书包和学习用品、进行开学首日的情景演练等,逐步激活“开学模式”。
真正的“收心”不是彻底告别休闲与快乐,而是帮助孩子找到学习与生活的新平衡,体验更深层次的成就与快乐。在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与科学应对下,孩子定能克服假期综合征,自信、从容地开启新学期。
来源 | 江宁区关工委
编辑|市关工委融媒体中心 乔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