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
您现在位于:
银发力量再闪光 谱写关爱新篇章——江宁区关工委系统推进“五老”队伍建设
2025-09-19 18:21:25
    近期,区关工委深入街道、园区、系统、企业、社区,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个别访谈等方式,围绕“五老”队伍建设等工作开展了集中调研。调研发现,当前“五老”队伍建设总体稳定、素质良好、作用明显,但仍存在部分老同志因动力不足“不愿干”、因能力短板“不会干”、因创新不够“干不好”等现实问题。对此,区关工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办法、拿出举措,坚持系统谋划、靶向发力,积极构建“愿干-会干-干好”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五老”队伍持续焕发新活力、实现新作为。

一、思想引领,激发“愿干”内在热情
    针对极少数老同志“不愿干”的问题,区关工委从铸魂赋能和体系构建入手,多措并举增强“五老”投身关爱事业的内生动力和归属认同。
    一是健全协同机制,及时掌握退休人员信息。主动加强与区委老干部局等相关部门的常态化联系,建立退休人员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每年新增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按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原职务层级等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形成动态更新的“银发人才储备库”,为精准发动打好基础。
    二是扩大组织覆盖,创新关工组织设置模式。积极推动在街道、园区、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老干部党支部中普遍建立关工工作站,将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老干部支部职责范围,实现“支部+关工站”组织模式全覆盖,让老同志在身边就能找到组织、融入团队,有效解决“找不到门”的问题。
    三是强化价值引领,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持续开展“五老”精神宣讲和先进典型选树,通过设立社区光荣榜、制作事迹微视频、组织巡回报告会等形式,广泛宣传“五老”服务青少年、贡献社会的感人事迹,营造“退休不褪色、离岗有作为”的浓厚氛围,激发老同志们的价值认同和参与热情。
二、夯实基础,筑牢“会干”支撑体系
    针对少数老同志“不会干”的问题,区关工委着力加强基础能力培训和机制保障,确保“五老”具备完成任务的基本素质和工作条件。
    一是开展系统培训,提升基础服务技能。紧紧围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实际需要,定期组织开展青少年心理特点、沟通技巧、活动策划、安全防范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五老”掌握开展关爱服务的基本功,确保能保质保量完成辅导、帮扶、引导等常规任务。
    二是细化服务标准,提供清晰工作指引。结合不同服务领域和岗位要求,制定通俗易懂的《“五老”关爱服务工作指南》,明确服务内容、流程规范、注意事项和质量标准,为老同志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引,减少因不熟悉情况而产生的畏难情绪。
    三是强化资源支撑,落实必要工作保障。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五老”开展活动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固定的活动场所和必要的物资设备,同时为符合条件的“五老”落实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障措施,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其能够安心、放心地开展工作。
三、创新提质,实现“干好”卓越成效
    针对部分老同志“干不好”的问题,区关工委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为导向,推动“五老”工作从“做得了”向“做得好”转型升级。
    一是鼓励模式创新,培育特色服务项目。支持和引导“五老”团队结合自身优势和本地资源,积极探索“互联网+关爱”“科技实践营”“非遗传承课堂”等新型服务模式,打造一批具有江宁特色的青少年关爱服务品牌项目,提升服务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是深化内涵提质,推动服务精准化专业化。引导“五老”队伍关注新时代青少年的成长新需求和新特点,在传统的思政引导、课外辅导基础上,重点向心理健康辅导、网络素养提升、创新能力培育、法治教育深化等领域拓展,推动关爱服务内容与时俱进、提质升级。
    三是健全评价反馈机制,促进服务持续优化。建立由服务对象、家长、社区共同参与的“五老”服务评价体系,定期对服务项目进行效果评估和反馈,并据此组织“五老”进行经验交流和案例研讨,形成“实践-评估-优化”的良性循环,持续推动关爱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