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
您现在位于:
十六载护苗路 一颗初心暖少年——记秦淮区中山门社区党委书记兼关工委主任王琤琤
2025-10-18 20:20:52 南京市关工委

在南京市秦淮区瑞金路街道中山门社区,那几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下,总有一个身影格外温暖。她时而蹲在地上,与孩子平视交流,指尖轻柔拂去孩子小手上的泥土;时而站在居民楼前,耐心倾听关于孙辈教育的烦恼。这个身影,便是中山门社区党委书记兼关工委主任王琤琤。

自2009年成为南京市第一批“大学生社工”起,十六个春秋流转,她把青春熬成了社区孩子们口中亲切的“王阿姨”,将初心酿成了守护少年成长的甘甜,在基层这片沃土上,书写了一段满含爱与坚守的动人篇章。

初入社区:

一本笔记本,记满童心期盼

2009年盛夏,22岁的王琤琤满怀憧憬地走进社区,时任社区主任递来一串沉甸甸的钥匙,郑重嘱托:“关工委办公室在二楼,以后孩子们的事就交给你了。”

推开门的瞬间,她心头一沉。空荡的办公室里,仅有一张掉漆的旧桌和两把摇晃的椅子,墙角堆着几箱蒙尘泛黄的图书——这便是社区关工委的全部“家当”。看着这简陋的环境,她心里五味杂陈,但想要为孩子们做事的决心却丝毫没有动摇。

第一周走访,她看到双职工家庭的孩子趴在冰凉的石桌上写作业,蚊虫围绕,孩子时不时抬手驱赶,满是无奈;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反复翻看一本破旧漫画,眼里尽是对课外读物的渴望;困境儿童小航攥着皱巴巴的试卷,低声说:“奶奶看不懂,我也不敢问老师,怕老师嫌我笨。”当晚,她在笔记本扉页郑重写下:“社区不该是孩子成长的‘真空地带’,我要让这里成为他们温暖的第二个家。”这句话,成了她十六年来坚守的信念。

为摸清辖区108名青少年的需求,王琤琤开启了“5+2”“白+黑”走访模式。她的包里总装着笔记本和糖果,每天下班后挨家挨户敲门。有一次,为见到早出晚归的快递员家长,她在凉风中苦等两小时。孩子妈妈红着眼眶说:“我们一天到晚忙着送快递,连家长会都没时间去,真怕耽误孩子。”王琤琤紧握着她的手,坚定地说:“以后孩子的事有我呢,你们放心。”

一个月后,她的笔记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每一笔都承载着孩子的期盼。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渐渐勾勒出社区关工委工作的蓝图——搭建一个“资源共享、精准关爱”的平台,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助学筑梦:

十年助学路,搭建希望之桥

王琤琤常说:“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不能让贫困挡住孩子的求学路。”

为了给孩子寻找助学资源,她四处奔走,最终争取到民建盛庆和慈善基金的助学项目,开启了社区长达十年的助学之路。王琤琤为每个受助孩子建立“一人一档”的帮扶台账,详细记录其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和心理状态,定期上门回访。她不仅仅是助学金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的“成长导师”。

在一次回访中,王琤琤发现受助学生小浩因营养不良,上课走神,成绩下滑。她立刻联系社区医院,带孩子全面体检,确认是长期缺乏营养导致精力不足,她自掏腰包买营养品,每周准时为小浩辅导功课。在悉心照料下,小浩的成绩从班级倒数稳步上升到中游,孩子妈妈感动得热泪盈眶,拉着王琤琤的手感谢。

十年间,中山门社区累计资助学生近百人次,金额达十万元。从小学到大学,从校园到社会,王琤琤用点滴善意织就温暖的成长护航网。社区还为低保家庭毕业生精心准备了书包、文具套装和拉杆行李箱,送上美好的祝愿。

这些受助学生中,有人考上了重点大学,在知识的海洋里继续遨游;有人成为了基层工作者,扎根一线为群众服务;还有人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把王琤琤传递给他们的爱心继续传递下去。

温情守护:

十余年陪伴,成就少年梦想

在王琤琤帮助过的众多孩子中,小宇的故事格外动人,也让她难以忘怀。小宇父母离异后,与重病的父亲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初次见面,小宇躲在奶奶身后,眼神里满是恐惧和自卑。王琤琤没有急于靠近,慢慢蹲下轻抚她的手,笑着说:“孩子别怕,以后阿姨就是你的亲人。”

有一次,王琤琤在查看课后辅导作业时,偶然看到了小宇的作文里写道:“我没有妈妈了,我是个没人要的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总是很想她。”她心痛不已,立刻找到孩子,抱着她轻声说:“奶奶爱你,阿姨也爱你,我们永远都不会丢下你。”王琤琤特意邀请了专业心理老师对小宇进行一对一帮扶。在心理老师的引导和王琤琤的陪伴下,小宇渐渐变得开朗起来,在学校交到了很多好朋友,还成为了社区“小小志愿者”。

中考时,小宇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一度产生了放弃学业的念头。王琤琤十分着急,每天都抽出时间陪小宇分析试卷,梳理知识点。在王琤琤的鼓励和帮助下,小宇重新振作起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入学那天,小宇含泪感谢,表示以后也要像王琤琤一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王琤琤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爱的种子已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品牌打造:

一场夏令营,点亮成长星光

每到假期,社区里的“小候鸟”们就成了“留守儿童”。家长忙于生计,既担心孩子安全,又怕耽误学习。王琤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萌生了办夏令营的念头。

为了给夏令营“找资源”,她成了“跑腿书记”。她精心准备方案,一次次拜访辖区单位。起初,南航老师以专业场所不便开放为由婉拒。王琤琤没有放弃,回到社区组织孩子们画下“我的航空梦”,她带着这些画作重返南航,哽咽着说:“这些孩子大多从未见过真飞机,请您给他们一个追梦的机会吧。”老师被她的真诚和执着深深打动,同意了开放参观。

开营日,王琤琤六点就到社区,分发营服,检查细节,生怕出一点差错。当孩子们踮脚触摸航模,眼里闪烁着好奇与兴奋的星光时,她悄悄转身,抹去了激动的泪水。

在博物馆,她教孩子们握毛笔,书写汉字;在地质调查中心,她和孩子们一起观察矿物标本,耐心解答问题,为孩子们打开了地质世界的大门;在重竞技运动学校,她鼓励害怕摔跤的小女孩:“勇敢迈出第一步,你会发现自己很厉害。”

有一年夏令营,小婷因没有像样的鞋,不愿参加户外活动,王琤琤立刻骑车买回一双漂亮的运动鞋。孩子穿上新鞋子,蹦蹦跳跳地加入队伍,眼里的光芒比夏日的阳光还要灿烂。闭营仪式上,小婷把亲手画的“爱心妈妈”画像送给王琤琤,画像背面写着:“谢谢您让我知道世界这么大,我以后也要去看看。”

如今,“博爱中山门”夏令营已成功举办四届,累计服务近千名青少年,成为社区的“金字招牌”。家长们都称赞:“有王书记在,我们一百个放心。”该活动剪辑成的“寻访文化足迹、共筑博爱家园”视频还被评选为市、区优秀品牌宣传视频。

久久为功:

一颗赤子心,谱写关工新篇

十六年来,王琤琤将青春奉献给了社区关心下一代事业。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后,她将关工委工作融入社区治理,以“党建带关建”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五老”人员、党员志愿者、专业社工的作用,构建起多方联动的关爱网络。

她牵头成立了“中山门社区青少年成长驿站”,重新装修房间、添置设备,开设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兴趣课程。每天放学后和周末,驿站里充满欢声笑语,志愿者陪伴孩子们学习成长。

为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王琤琤组织开展“红色教育进校园”“法治宣传进社区”等活动,邀请老党员讲革命故事、律师普及法律知识。她常说:“不仅要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好好学习,更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好少年。”

她还积极动员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多次上门沟通、介绍孩子们的需求,呼吁奉献爱心。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单位加入“九九公益日”等捐款活动,多年来,社区慈善捐款一直在街道名列前茅。

在王琤琤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加入关心下一代行列:退休教师张大爷主动担任“校外辅导员”,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社区医生李医生定期为青少年开展健康讲座;居民自发捐款捐物,为孩子们送去温暖。

如今,中山门社区的青少年,有的品学兼优,在校园里绽放光彩;有的成为志愿者,用行动传递爱心;有的走上基层岗位回报社会。他们如种子般,在王琤琤的呵护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社会。

十六载护苗路,一颗初心暖童心。王琤琤用坚守与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写就不凡篇章,如一盏明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又如一座桥梁,连接孩子的今天与明天。未来,她将继续以热爱与行动,为更多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诠释基层党员干部的初心与使命,为新时代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秦淮区关工委

编辑|市关工委融媒体中心 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