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
您现在位于:
“五老”风采 丨 “五心”熔金映初心 一生笃行护新苗——记南京市玄武区玄武湖街道关工委“五老”宗岳奇的奉献人生
2025-11-21 17:12:50

在南京市玄武区关心下一代事业的璀璨星河里,宗岳奇是一颗始终炽热的星。从军营绿到关工红,从保家卫国的铁血战士到守护青春的“五老”先锋,他以笔耕不辍的勤心、润苗无声的爱心、矢志不渝的恒心、本色不改的初心、赤诚滚烫的忠心,在岁月的长卷上镌刻下“为党育人”的深情,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信仰的火种,让“奉献”二字在时光淬炼中愈发厚重。

铁血军旅:淬火成钢,铸就精神铠甲

在1961年深冬的宜兴寒风中,宗岳奇的人生悄然启航;到了1979年金秋,18岁的他背起行囊,迈入军营,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这一肩挑起的,是三十年的岁月。

1985年7月,海南的盛夏,热带雨林宛如一个密不透风的熔炉。宗岳奇率领装备试验小分队穿行其中,高温裹挟着湿气扑面而来,军装被汗水浸透又被烈日烤干,析出的盐霜在衣料上结成白花花的“地图”。泥泞的路让卡车寸步难行,他和战友们扛起几十斤重的装备,在及膝的泥沼里深一脚浅一脚地挪——“每一步都像在跟大地较劲,可心里想着‘这是保家卫国的家伙’,就什么都不怕了。”夜幕降临时,帐篷里蚊虫嗡嗡作响,他们却围着图纸反复推演操作流程,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眼里的光比晨光更亮。正是这份坚持,使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三次荣获三等功,两次被选为总参先进工作者。那些在军营中锻造的坚韧和忠诚,成为了宗岳奇后来致力于关工事业最坚实的“铠甲”。

笔耕不辍:以文为犁,播撒信仰火种


2008年,宗岳奇转业至地方工作。2010年春日,他接过玄武湖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的担子时。那时,他办公桌前的手写板还是崭新的。“不会打字,就用手写板一笔一划地‘抠’。”他总笑着说。每天清晨7点,城市还在沉睡,他的电脑屏幕已亮起,键盘敲不出字,就用手写板把对青少年的牵挂、对工作的思考,一字一句“写”进文档里。谁也没想到,他这一写就是十余年。

2020年盛夏,宗岳奇发着高烧在卫生院挂水,眼神却紧盯着手表——“上午9点半的帮困助学座谈会,不能迟到!”他拉住护士的手,声音因虚弱而沙哑:“姑娘,麻烦用大针头,我得赶去开会。”当他额头渗着汗、脸色苍白地出现在会场,手里还攥着写满助学方案的笔记本时,在场的人眼眶都红了:“他心里装的全是孩子。”

每年,宗岳奇都会在中国关工委和省市区关工委的平台上,发表超过千篇的活动信息,八块手写板被他用到“寿终正寝”。在他的坚持下,手写板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是他与关工事业的“悄悄话”,是“讲好玄武关工委故事,传播玄武关工委声音”的追求,更是撰写给青少年的“成长指南”。

关怀备至:以爱为灯,照亮成长之路


蒋王庙社区的赵同学,曾经是一个自我封闭、厌倦学习的少年,面对老师的劝导和家长的焦虑,他似乎对任何人的言语都充耳不闻。宗岳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不辞辛劳地五次携带牛奶和文具前来探望。前四次,他都吃了闭门羹,但在第五次,门终于开启了一道缝隙,他侧身挤入屋内,坐在地上与小赵促膝长谈——分享自己在部队中艰苦奋斗的岁月,讲述训练战术时身上留下的伤痕,以及“无论多么艰难的障碍,咬紧牙关总能克服”的信念。自那次深谈之后,小赵的房门再也没有紧闭过。现在的他,已经是一名成绩优异的高中生。每次见到宗岳奇,他总是面带微笑地报告:“爷爷,我又进步了!”

春节前夕,宗岳奇揣着自己攒下的慰问金,和“五老”志愿者挨家走访贫困学生。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里,他看到蜷缩在角落的小女孩,立刻摘下自己的围巾给孩子围上,裹得严严实实。“爷爷,你不冷吗?”孩子怯生生地问。他笑着揉了揉孩子的头:“爷爷当过兵,不怕冷。”可转身时,眼里却泛起了泪光——他想起了远在宜兴的老母亲,自己常年忙于关工事业,连陪母亲过年的时间都很少。

对于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小周,宗岳奇更是倾注了心血。第一次约谈时,小周眼神躲闪、浑身戒备,宗岳奇没讲大道理,只是陪他在板仓派出所的院子里走了一圈又一圈,从部队的纪律讲到人生的责任:“我见过比你这难百倍的坎儿,只要肯回头,就有新路走。”半年后,小周主动找到他,声音带着哽咽:“宗主任,我想重新活一次。”那一刻,宗岳奇知道,自己点亮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人生,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笃定奋斗:以志为炬,坚守责任战场

在关工工作的战场上,宗岳奇以“拼命三郎”的姿态,将志向化作照亮青少年成长道路的火炬。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袭南京。作为家中长子,宗岳奇早就买好了回宜兴陪80多岁老母亲过年的车票,可大年初一凌晨,看到疫情防控的通知,他立刻退了票。“妈,疫情来了,我得守在这儿,孩子们需要我。”电话里,老母亲的沉默让他红了眼,可挂了电话,他转身就穿上志愿者马甲,站到了防疫卡点。寒风里,他登记信息、测量体温,还举着相机记录下医护人员的白大褂、志愿者的红袖章、居民送来的暖姜茶……8000多张照片,是他给这座城市的“抗疫日记”,更是给青少年的“责任教材”:“我想让孩子们知道,危难时刻,总有人在挺身而出。”

2024年6月,一场大手术让宗岳奇的身体亮起“红灯”,医生反复叮嘱需卧床静养,伤口的痛感还未完全消散,出院不到5天,他便揣着止痛药出现在了青少年暑期活动的现场。从确定活动主题到联系场地、准备物料,他全程盯守,额头上渗着的细汗、偶尔蹙起的眉头,都藏着未说出口的不适,可当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绽放的笑脸,他眼里的疲惫瞬间被欣慰取代。他说:“得把孩子们的笑脸、活动的意义写下来,让更多人看得到,主动加入到关心下一代的队伍。”于他而言,孩子们的成长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这就是他“拼命”的生动缩影。

永葆本色:以情为薪,传递奉献火炬

退休那天,宗岳奇没选择在家含饴弄孙,而是注册“红领蓓蕾青少年发展中心”,继续战斗在关工战线上。揭牌仪式上,他摸着崭新的牌匾,眼里闪着和当年穿军装时一样的光:“退休不是卸下担子,关心下一代这事儿,是我这辈子要坚守的新战场。”

如今,他的手写板换成了更新的智能设备,可宗岳奇的“老习惯”,每天清晨7点亮起的屏幕、跑社区学校的脚步、巡查网吧的身影、为孩子操心的劲头,一点没变,出门总是背着那个发白的旧帆布包,里面装着相机和困难家庭孩子的辅导资料。他带过的年轻关工队员们,有的成长为社区书记,有的成了党建标兵,每次有人向他道谢,他总说:“我只是把‘为党育人’的接力棒传下去,你们得跑好下一程。”

从军营到关工,从青春到暮年,宗岳奇的故事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蕴含着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深情坚守,是玄武关工队伍中最真挚的“奉献史诗”。他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事业心”这“五心”熔铸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用余热温暖了玄武大地上无数孩子的成长路,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五老”的责任担当。

来源:玄武区关工委 汤政

编辑:家教周报社 王雨晴